星光灿烂
——普契尼



全名:吉亚卡摩·普契尼
国籍:意大利
生卒年:1858—1924年
地位:普契尼被认为是继威尔第之后最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意大利歌剧并没有随着威尔第的去世而消失。只要有歌唱家和听众。它就永远不会消失。威尔第以后,最著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无疑就是普契尼了。威尔第有一次 说:“普契尼将跟着我的脚步走。”普契尼的音乐以甜美、轻柔著称,他采用了一些老式规则中绝不允许的各种和弦的奇怪结合,使它们听起来令人激动。

吉亚卡摩·普契尼(全名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ía Puccini)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共有作品12部,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著名的有《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
伟大的意大利剧作家
生于音乐世家、早年丧父的普契尼,师从亡父的学生安杰罗尼和故乡鲁加的其他音乐家学习。10岁开始当唱诗班歌童,14岁任教堂管风琴手。1880年入米兰 音乐学院,师事庞契埃里。1883年的毕业作品《交响随想曲》已预示后来常见于他歌剧中的旋律和管弦乐风格特点。
贝里尼和多尼采蒂一样,普契尼重视台本,要求有一个优秀的能启发想象的台本。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普契尼与台本作家伊里卡及贾科萨合作写成的3部歌 剧,鲜明地体现了普契尼的歌剧观、舞台意识、音乐风格以及与意大利歌剧传统的联系。同时,他的歌剧创作几乎与真实主义歌剧发展平行进行,虽然他的歌剧并不 完全属于真实主义范畴,但也热心于刻画贫穷不幸的人物,追求紧张的戏剧情节和效果。《艺术家的生涯》描写巴黎拉丁区一群穷困潦倒的青年艺术家的生活;《托 斯卡》叙述角色卡瓦拉多西岗掩护爱国志士而被忠于爱情的歌唱家托斯卡误解,最后双双死去的故事;《蝴蝶夫人》写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辜负日本艺伎巧巧桑的 爱情,以致使巧巧桑自杀身亡的故事。3部歌剧情节都单纯而直截了当,发展脉络清晰而有逻辑,使观众的感情能够随着歌剧的发展而起伏。
在戏剧与音乐的关系上,普契尼认为没有鲜明动人的旋律就没有音乐,因而他为这3部歌剧设计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咏叹调和重唱段落。《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冰 凉的小手》、《人们叫我咪咪》,《托斯卡》中的《为艺术,为爱情》、《今夜星光灿烂》,《蝴蝶夫人》中《在晴朗的一天》,均体现了他的音乐创作牢牢扎根于 意大利歌剧传统,这些咏叹调也反映出普契尼最擅长刻画的是强烈的恋情、温柔亲切、哀婉动人、生离死别的感情状态和歌剧氛围,在这一领域,他是无与伦比的大 师。有6年的时间,普契尼曾停止写作歌剧,一方面他试图转变以往所擅长的缠绵悱恻创作风格,寻求比较强烈的、具有阳刚气概的台本和音乐;另一方面,进入 20世纪初,新一代的意大利作曲家(皮采蒂、卡塞拉、马里皮埃洛等)正在成长,他们不满当时歌剧统治舞台的状况,要求返回和更新1 7世纪到1 8世纪意大利器乐音乐大师科柯雷里、维瓦尔迪等人的精神和特点,批评的矛头直指普契尼。此后,1910年首演的《西部女郎》,1917年轻歌剧风格的《燕 子》,1918年的三联剧《修女安杰丽卡》、《外套》、《强尼·斯基基》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种转变。《西部女郎》和《外套》还具有真实主义歌剧的特点, 《燕子》含有生动的圆舞曲音乐,《强尼·斯基基》显露出在普契尼歌剧中少见的喜剧风格。作为音乐技法的整体,普契尼的12部歌剧仍然是统一而个性鲜明的。 吸收和运用当代新技术是他的准则。和声语汇较同时代的其他意大利作曲家先进,不仅色彩丰富,而且随着剧情发展而变化。在《曼依·列斯科》中就出现过瓦格纳 式的和声及平行五度,受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采用全音阶、附加六度和弦、增三和弦、不加准备和解决的不和弦、和弦以及平行进行。“三联剧”及《图兰 多》里,甚至无调性因素也隐约可见。与传统的意大利歌剧一样,歌唱是最重要的因素,管弦乐一般为歌剧提供连续不断的背景。普契尼的配器十分细腻,最具特点 的是在他歌剧中俯拾即是的用器乐重复人声的歌唱。此外,他十分注意为歌剧营造恰当的环境气氛。19世纪民族主义作曲家重视地方色彩的音乐观对他也有所影 响,凡取材于异国,均吸收运用该国的音乐素材。例如,为了写作《托斯卡》第三幕“钟的音乐”,他曾专门去罗马聆听圣安杰罗大教堂的钟声,以取得直 接的印象;创作《蝴蝶夫人》时,他不仅研读有关日本习俗的书籍,还从日本传统音乐曲集中选用旋律片段以至整个主题;在《西部女郎》中引入美国19世纪50 年代流行的音乐和印第安音乐;在《图兰多》中直接采用中国民歌《茉莉花》。
威尔第的继承人
普契尼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旋律,在人们的心中永无止境地流动着。但是,普契尼从来不把一部“真正伟大”的戏剧配成音乐,他的作品中,绝大多数(例如 《蝴蝶夫人》)若不是由于普契尼的音乐,也许原来的故事早已经被人们忘记了。普契尼的歌剧中,最流行的也许是《波西米亚人》,这是一个关于年轻的艺术家、 作家和音乐家们的故事。他们在简陋的宿舍里生活、工作得很欢快,虽然往往又冷又饿;他们随时准备分享“属于大家的”最后一块面包或煤块。这样的生活是普契 尼自己曾经感受过的,他曾经是仅靠罗马赈济会所发的每月20元的生活费来维持生活的一个穷苦学生。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普契尼才对那些所谓“大部头”的剧本 不感兴趣,而始终把镜头瞄准最底层的人民,讲述下层社会的故事。
真实主义歌剧大师
普契尼的真实主义歌剧源于左拉和易卜生的自然主义。它取材于日常生活,反映普通人的悲剧生活,可以说是对瓦格纳理想主义的反叛。他们细心观察身边人 物,希望毫不夸张地反映他们的生活,这使得他们的作品满怀同情,旋律优美,和声清新,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但真实主义在艺术上又追求紧张的戏剧情节和夸张 的情绪,这就使他们的歌剧情节又往往带有传奇的性质。
普契尼大胆地将意大利传统中自由的旋律和现代音乐的新要素结合起来,创作出了色彩丰富、细腻婉转的管弦乐。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普契尼领导歌剧进入 了新的时代,他取得了国际性的成功。他的作品充满异国情调,剧情紧凑,题材罕见而又吸引观众,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所以世界各大歌剧院每逢歌剧季必定排出普 契尼的作品,而爱乐者也总是乐此不疲,前往剧院观赏一出又一出的杰作。他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是“真实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在 普契尼的推动下,意大利作曲家们创作出了大批以各地乡村生活为主题,具有新的演唱风格的真实主义作品。
普契尼剧中女主角的结局
在歌剧结束时将主要人物都杀光并非普契尼的发明,但普契尼的连贯一致弥补了他在原创性上的不足,他完善了让女主人公死去的这一构思,使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艺术程序。
在普契尼的歌剧中至少有一个主要人物在落幕之前是要死去的。例如在他的第一部歌剧《群妖围舞》中安娜是死于忧伤,她的恋人罗伯特死于生活窘迫;第二部歌剧 《埃德加》以埃德加的恋人菲德利亚被她心怀妒意的情敌刺死结束;还有歌剧《波希米亚人》剧中的咪咪是咳死的;《托斯卡》的结尾是女主人公从身边的阳台挡墙上跳下身亡;《蝴蝶夫人》中的女主人公是用离身边最近的利器自杀的,曼侬·莱斯科则是在舞台上尽完义务后力竭而死。
其实,普契尼歌剧中女主角的自杀都非常自然,如果女主人公的名字成了歌剧的名字,她死亡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在普契尼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中,当公主图兰朵出于明显的自私而不愿赴死时,婢女柳儿尽忠自杀。尽管这样,作曲家也没给这部歌剧换个名字。
普契尼共写了12部歌剧,其中有8部是女主人公或另一个重要的女角被杀——66%的死亡率。男主角活得好多了,但可以肯定他们没有一个老死的,都是死于谋杀、自杀或不治之症。普契尼一点都不傻,他知道歌剧观众想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