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1912—2000)原名关泽霈,1912年出生于广东阳江县(今广东阳江市)那蓬乡果园村。他是中国著名国画艺术家,曾为广州美院教授、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

  关山月早年就读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本科,刻苦自学绘画。后得到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先生的赏识,招其免费进入春睡画院,成为高氏入室弟子,并为其改名关山月。他的成就以及在美术界的地位极高,他和同时代的其他几位优秀画家一样,为推动中国画艺术发展不懈努力,积极探索,推陈出新,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之一。

  他毕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国画作品,绘画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关山月继承了中国写意画中水墨为主与古代壁画中人物画的方法,同时明显地吸收了西画的写实手法。第二个阶段,包括50年代到70年代。关山月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画家以饱满的热情,用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描绘了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生活。第三阶段,关山月于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尤长于山水,他以山水画、花鸟画表现较强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内涵,是对传统中国画的拓展,使中国画在新的时代更具丰富的表现力。

  关山月出生的村里种有红梅和白梅,附近又有一片老梅林,他常随父亲一起到梅园灌溉、写生,领略了“暗香浮动”和“疏影横斜”的意境,体会了傲寒的品格和沁人心脾的清香,梅花“凌厉冻霜节愈坚”的性格和“神清骨冷无尘俗”的气质。他从小就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悉心的观察,反复写生,将梅花的形态与特征印在脑海里,梅花的生命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在他笔下,梅花万种风姿,鲜红的花瓣与浓淡勾勒的枝干相互映衬,那白雪压枝与生机盎然的冲天新枝形成了强烈反差。或疏朗瘦健、俊俏孤傲,或明艳繁茂、坦荡大气。

  关山月喜欢画梅花,他所画的《梅花》别有韵味,自古以来也有不少喜欢画梅花的,但是有的却很难掌握到画梅花的精髓,而关山月画的梅花却深受人们的喜爱。画梅花看似简单,实则难矣。它与写书法有同工之妙,没有一定的功夫很难达到相当的高度,古人画梅花有成就者都是很有造诣的画家或学者。他们集一生之力体会梅花精神,表现梅花气概,正如元代王冕所说:“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把人的品格物化了,关山月也是把品格物化了的人。

  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刚刚竣工的人民大会堂进入装修阶段,需要一幅中国画巨制,并以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为题材,主题是“江山如此多娇”,尺寸是900×650厘米。如此巨大的画幅在国画史上也是少见的,只有四个月创作时间,国务院把这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傅抱石和关山月。他们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草图数次易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关山月的细致柔和与傅抱石的激情豪放互为补充,融为一体。他们将中国的壮丽山河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传统绘画的方法将四季山川绘制于一图,一轮红日高照着长城、黄河、江南沃土和喜马拉雅山,正是“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为此画作题。此画一出,得到了普遍好评。画作抒情多于写景,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晚年关山月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希望到祖国的宝岛台湾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他的红梅图。

  有一年,这个心愿有了实现的机会,为此,他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工作人员也马不停蹄地为此忙碌着。当时,海峡两岸还没有实行“三通”(通邮、通商、通航),去台湾要通过香港办理手续,其中一项手续是填表。表格中有一栏是“党派”,工作人员提醒关山月说:“这一栏您就不要填了。”“为什么?” 工作人员回答:“以您共产党员的身份,如果填上很可能批不了,恐怕您就去不成了。”关山月接过表格,没有吱声,当上交表格的时候,上面醒目地写着:中国共产党党员。他非常果断地说:“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员,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身份呢?不让去就算了。”

  关山月的一生与时代同行,用自己的画笔表现时代和生活。他的艺术每时每刻都是跟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从抵抗外来侵略到歌颂新中国,为开拓新中国山水画做了大量工作。

  2000年7月3日,关山月逝世。广东各界四千余人向岭南画派一代宗师关山月告别。(张鸿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