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著名的光学家,他是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以及组织者,他带领队伍用“光”改变了中国,他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他就是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王大珩,更是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

1915年,王大珩出生于日本东京,当时,正值日本向中国提二十一芒果条约的时候。王大珩父亲王应伟在得知后,义愤填膺,便辞去了日本东京中央气象台的工作,毅然决然回到了中国。

王大珩的父亲王应伟原本是一名私塾先生,后前往日本留学深造,并且担任了日本东京气象台台长一职,是一名天文气象专家,这也注定了王大珩未来的发展道路将与光学事业难舍难分。

王大珩从小就非常聪明,并且拥有令人震惊的记忆力,其知识点过目不忘5岁时,便能够清楚的识别数千个汉字和运算简单的算术。于是,王大珩的父母便带其前往北京著名的孔德学校考学。

进入学校后,老师对王大珩惊人的天赋十分震惊,便决定将其直接升入二年级入读,每逢考试都是名列榜首,成为学校小圣。由于父亲天文气象学家的原因,所以王大珩在中学时期,经常跟随王应伟观测各种天象,并且接触到其他人无法接触的科学精密仪器,这也激发了王大珩对光学仪器的兴趣。

1932年,王大珩高中毕业后,报了三所大学,结果三所大学全部录取,王大珩考虑再三,决定选择清华大学物理系。清华学习期间,由于清华大学实行末位淘汰制,所以到毕业时,全28为学生最后只剩下10名。

1936年,王大珩成功毕业并且留校继续任教。半年后,王大珩凭借着优秀的才能成功拿到史量才奖学,并且转入赵忠尧教授的门下,成为物理专业的研究生。

第二年,由于中日关系的转变,日本全面侵略我国,正在读研究生的王大珩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所作所为后义愤填膺。于是,王大珩便决定放弃血液投入国防建设中。由于环境所致,王大珩的报国之路中断,随后便参加了留英考试。

后来,王大珩成功拿到了公费名额,并且前往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应用光学1940年,由于德国空袭英国,王大珩又转到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且进行光学玻璃的研究。

然而,在即将毕业之际,王大珩做出了一个十分意外的决定,那就是放弃博士学位进入昌司玻璃公司任职技术员。当时的昌司玻璃公司是英国最大的光学玻璃制造企业,在王大珩看来,学习必须要知行合一,于是放弃学位前往公司实践。

1947年,在钱三强的邀请下,王大珩便有了想要回国发展的信心。第二年,离开中10年的王大珩便辞职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王大珩任职了教师、研究员以及光学玻璃厂技术员。

1949年,王大珩成功来到了大连大学,并且担任着物理系主任。王大珩在这里又重新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将自己全部的精力与知识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来1951年,王大珩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副主任。

不久后,王大珩便向上级请示,需要一笔筹建经费建设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后来,上级便给1400万斤小米作为发展经费,王大珩深知祖国能够拿出这些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于是,王大珩便带20多名助手前往长春搭建。

1953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终于完工,这所王大珩亲自打造的中国光学城在长春正式成立,中国的应用光学领域也就此起步。

后来,国家启两弹一的伟大工程后,王大珩负责最重大且艰巨105工程,主要处理技术光学、材料、精密仪器以及导航等等。随着我国宇宙空间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光学设备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我国光学仪器的研发技术也在不断地升级。

在研制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时,需要搭载极高要求的观测相机,王大珩便和同事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的破解技术难题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并且成功将其卫星拍摄的信息带回了地面,这也是中国人首次看到清晰的卫星图像。

因为王大珩的出现,让中国的光学事业从空白到国际领先,促进了中国空间技术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