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无名相,北宋无名将。
这句话严格来说不太对,南宋确实没啥好宰相,大部分是奸臣当道,比如秦桧、史弥远、贾似道。但是北宋绝对不乏名将,不管是开国时的曹彬、潘美,杨业,还是后来的曹玮、狄青,种世衡。无一不是名动一时的天才将星,这其中又以狄青的名气最大,结局最惨,让人忍不住一声叹息。
西北战事起家,打仗都要带面具
中国历史上帅哥不少,帅到那种惊为天人境界的也有一些,比如潘安、宋玉。如果是文官还好,有才有貌,博得一众迷妹欢心,还能成就一段风流佳话。但如果是武将,就有大问题了,战场上拼的是你死我活,要的是敌人胆战心惊,双方都恨不得自己看起来越凶狠霸气越好,容貌过于俊美反而成了短处。
几千年来,还就真有这么两位大帅哥,因为长得太好看,干脆带个凶恶的面具作战。一个是东魏权臣、北齐奠基人高欢的孙子,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兰陵王高长恭,另一个则是北宋著名将领狄青。
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的时候代兄受过,因此脸上被刺字并发配充军,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宋仁宗的时候,西夏李元昊反叛,自立为帝,频繁骚扰北宋边境。狄青被调往西北战场,同西夏军队展开多年的斗争。当时的宋朝,承平已久,北方辽国多年不曾发生战事,只有西北方的西夏同宋朝攻伐不断,因此狄青所在的西北边防军也就成了宋朝唯一上过战场,经历过战争磨炼的真正军队。这也为后面狄青成功平定南方叛乱提供了可靠保障。
不可否认狄青是个军事奇才,他作战勇猛,披头散发头戴面具,总是冲锋陷阵在前,在一次同西夏人的战斗中,他被一支暗箭射中右胸,鲜血顿时染红了单衣。然而狄青毫不退缩,奋力砍断了插在胸膛上的冷箭,带领部队继续向敌军冲锋,吓呆了的西夏军队很快就被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因此狄青也受到了当时镇守边境范仲淹的喜爱,常常鼓励狄青多读一些兵法,并告诉他“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此后的狄青勤奋读书,变得有勇有谋,将西夏人打的满头是包,一路积功升到了枢密副使的高位,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
南方平叛步入人生巅峰
当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广西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广西南宁),又在数日内连下九座州府,所向披靡。一路打到了广州城下,虽然最终没能攻下广州,但是两广已经被搅的底朝天。当地的官兵多次邀击,但每次都是大败而逃,死伤官兵无数。宋仁宗无奈之下只好派出狄青,这是压箱底的牌了,如果狄青再败,大宋王朝恐怕就要终结在此。
狄青率领自己的精锐部队赶赴广西,路上就发布严令,一切军队不得擅自行动,当时的广西钤辖陈曙害怕狄青抢功,趁着大军未到之际亲率八千人马攻打叛军,结果大败而归。狄青到得前线,第一件事情就是砍了陈曙等32人的脑袋,军容军纪自此焕然一新。
双方最后决战于昆仑关,依靠在西夏战场上磨炼出来的番族骑兵,狄青干净利落的完胜了侬智高,平定了这场为祸甚广,令朝廷束手无策的叛乱。宋仁宗悬了老久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要知道这可是军功,而且是无与伦比的军功。之前不久文彦博平定了一个贝州的小叛乱,就被直升为宰相。狄青这样的大功,又怎能亏待,终于狄青转正了,当上了枢密使,这是军界的最高职位。
乍听起来没什么,升了半级而已。可是如果了解宋朝的历史,那就会明白这件事情的意义。在宋朝重文轻武是传统,因为唐朝的藩镇之乱历历在目,所以有宋以来对军人都是严防死守,生怕他们掌权为祸国家。
枢密院是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机构,然而枢密院的最高领导枢密使却几乎从来没有授予过真正出身于行伍的军人。除了开国元勋曹彬,其他时候枢密使都是由文臣担任。听起来很奇怪,文人来做军队最高首脑,多么外行,可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而狄青,这个起于微末,不曾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小士兵,甚至脸上还带着犯人的刺青,却凭借自身努力打破了这一壁垒,成功的当上了枢密使,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狄青之死,时代的悲剧
当我们聊一个人走到了自己人生的最巅峰,往往也就意味着今后的人生之路都是下坡路。而狄青自然也不例外。
狄青当了枢密使,最激动的莫过于京城的女人们。每日里能欣赏这样一位俊美却又不失男人气质的铁血帅哥,据说他出门常常是大街上水泄不通,围满了花痴少女。
最不爽的就是满朝的文官了,别说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员,就算是大宋朝那些名垂后世的名臣们,也无一例外仇视这个不走正道(科举),凭借军功骤升高位的异类。
比如韩琦,在西北边境时候狄青还是他的下属,每日里呼来唤去,这会却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这让我们的堂堂学霸,心高气傲的韩大人怎么忍。
再比如王尧臣,这可是正牌状元出身,现在官居枢密副使,正好被狄青管着。这让王尧臣深以为耻,每天就是盯着狄青脸上那行字念叨:枢相大人,您这可是越来越鲜亮了。
一次两次还好,三番五次这样狄青终于火了,他冷冷的看着王尧臣:你要是喜欢,我也送你两行如何?把王尧臣气的脸涨通红,哆哆嗦嗦说不出话。
当然打心底里最愤恨的还要数当朝宰相文彦博,倒不是有啥私人恩怨,而是刚才说了,文彦博升任宰相是因为平定了贝州叛乱,可是不管从难度还是为祸程度来说,贝州叛乱跟侬智高叛乱都不具备可比性,因此只要有狄青在身旁一天,文彦博就能感到众人嘲笑的目光,让他如芒在背。
不容与满朝官员,又被当朝宰相所惦记,狄青的好日子也终于到头了。
一时间各种谣言纷起,先是狄青家中晚上做法事,烧纸钱,浓烟滚滚。第二天传到皇帝耳朵里就变成了唐朝叛将朱温当年的住宅就在狄青家里那一带,在他造反前,夜里也有怪光外漏,跟昨晚狄青家的情况一模一样。
这倒还好,无稽之谈罢了。后来京城大雨,开封城淹了,大家都搬到高处去住。狄青选择了平民化的大相国寺。晚上照例又是水泄不通,大家都围观英武帅气的枢密使大人,交口赞誉。这还了得,威望这么高,如此得民心,长期以往这天下姓赵还是姓狄。
如此这般的事情多了,满朝官员终于集体爆发,他们联名上书皇帝,历数狄青“罪状”(其实全是捕风捉影,没一个有真凭实据)。耿直的狄青感到很委屈,他去当面找皇上分辨,而宋仁宗也打心眼里向着狄青,为了给爱卿分辨,仁宗叫来文彦博强调到:狄青是忠臣!朕要保他。
一切很美好,被皇上视为忠臣可比视为能臣要好得多,那是最高赞誉。然而文彦博一句话就让仁宗陷入了沉默: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看到没,什么叫捅刀子高手,这就叫。一刀就正中要害,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绝不需要补刀,这就是一代刀客文彦博的风范。
据说听完这句话后宋仁宗长久不语,是啊。要论忠臣,赵匡胤对柴荣还不够忠心耿耿么?可是结果呢,一旦有机会还不是玩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把戏,硬是篡了柴家的天下。狄青现在忠,那么以后呢?自己死后子孙继位,是否能镇得住这尊真神呢?满朝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又是否能够对付得了这赳赳武夫呢?
仁宗落寞的退回后宫,不久一道非正式诏书到了狄青面前,你可以自己主动提出辞职申请了。这算是朝廷给予这个曾经功臣的最大恩典,保留狄青最后的尊严,让其体面的下岗。
狄青愤怒,不服,自己有何过错,为何如此不公,他要再次面见圣上,申明心迹,至少也要一个理由,一个不得不走的理由。
可是他已经无法再见到皇帝了,接待他的是文彦博,只有冷冷的一句话:无他,朝廷疑你尔。
相当于什么都没说,其实什么都说了,朝廷疑你,你做没做什么还重要么?狄青如五雷轰顶,连退数步,转身默默地离开。正式命令很快下达,他被“提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副宰相之尊,出判陈州(周口市淮阳区)。
听闻地点后,狄青惨笑着亲信说:我这一去必死,陈州出产一种梨,叫“青沙烂”,青此去,必将烂死陈州。当然这只是一个自嘲的说法。真实的情况是,到陈州后,在文彦博的授意下,每隔半个月朝廷就派人“安抚”一下狄青,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狄青熬了半年,终于“背疽”发作,郁郁而终。
没必要去责怪任何人,包括文彦博,亦或宋仁宗。这是时代的悲剧,在唐朝藩镇之乱的前车之鉴下,宋朝有了自己的“祖宗之法”。在这样的法度下,军人再也没有了出头的机会,不管是狄青还是岳飞,他们的才能和功绩跨越了这条严守的红线,也就造就了他们人生的悲剧。
然而相较铁血大唐,赵宋虽很弱小,饱受欺凌。但是两宋加起来还是存在了三百一十九年,仅次于汉朝。而且还是灭于打遍欧亚无敌手的蒙古铁骑,所以很难说这种重文抑武的体制是好是坏,我们所能说的只是,狄青生错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