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红军长征中的“关键转折”会议,大家一定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的遵义会议,其实在遵义会议之后,还有一场鲜为人知的重要会议,它虽然没有遵义会议出名气大,但是却正式下文确立了遵义会议决议的各项内容 ,并解决了遵义会议后党的领导具体分工问题,这场会议就是1935年2月5日至9日举行的扎西会议。

在扎西会议中,对党负总责(在当时相当于党的最高职务)这个重任由博古落到到另一个人身上,他的名字就是洛甫。

那么洛甫是谁?他为何能代替博古对党负总责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提起洛甫,很多人可能都很陌生,但是提起张闻天这个名字大家想必一定都知道。对了!洛甫就是张闻天的化 名。

张闻天,原名张应皋,上海南汇人,生于1900年8月,比毛主席小七岁。他很早就参加革命,曾留学苏联,和王明、博古都是在苏联学习时期的同学。

大家都知道,在建党初期,作为“国际大后方”的共产国际,对我党的影响力非常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具有“留苏”经历的博古获得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在临时中央政治局负总责排第一,而和博古一样具有“留苏”经历的洛甫,则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排第二。

此时两人在立场上还是基本一致的,然而随着上海形势的严峻,临时中央不得不迁往中央苏区。洛甫到达苏区后先后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等重要职务,在参与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他逐步认识到博古、李德等人“硬碰硬”的错误军事路线的危害,开始与博古产生分歧。

红军长征血战湘江后,队伍从8万锐减到3万余人,这一战成为红军上下层对博古、李德错误路线不满的爆发点,之后洛甫与王家祥在黄平一处橘园里深入交谈。

王稼祥:“也不知道这次转移,目标中央究竟定在什么地方?”

洛甫:“唉,没有个目标,但是这个仗这么打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毛泽东同志打仗有办法,比我们都有办法。我们是领导不了了,还是请毛泽东同志出来吧。”

洛甫和王稼祥的“橘园谈话”,为纠正错误军事路线和后续的人事安排做了重要的铺垫。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会议上,博古的第五次反“围剿”总结报告对失利原因“轻描淡写”,企图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洛甫第一个站出来与之针锋相对,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李二人“左倾”军事指挥的失误造成的。洛甫当时的身份十分重要,他的这一态度,实际上是给会议定了一个基调。随后王稼祥更是坚定地站在主席一边,投出关键一票。经过最终的讨论,这次会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结束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在中央统治,使主席重新掌握了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力。

可以说,这次会议能取得这样大的成果,洛甫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遵义会议后,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变被动为主动,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敌人周旋逐步摆脱“处处挨打”的局面,1935年2月5日-9日,红军到达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威信县后举行了扎西会议,洛甫负责主持本次会议,起草了《遵义会议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项文件为落实遵义会议的各项内容做了正式的明文确认。同时会议决定,正式由洛甫取代博古在中央负总责。

洛甫挑起“总负责”这个重任后,和主席、周恩来、朱老总、王稼祥等人一道指挥红军翻雪山、过草地、克腊子口完成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红军到达陕北后,洛甫又参与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制定等重大事务,可以说在担任“总负责”的三年多时间里,洛甫为党做了大量的工作。到了1938年9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后,根据组织工作安排,他主动让贤离开“负总责”的岗位,专门负责宣传领域和干部教育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洛甫又主动请缨奔赴东北开展工作,先后担任合江省省委书记、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辽东省省委书记等职务,在此期间他发挥自己的理论和经济才能,主持东北根据地建设,为我军抢占东北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上级工作安排,洛甫又转入外交领域,先后担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长、政治局候补委员等重要职务,为新中国打开外交局面立下很大功劳。1976年7月1日,洛甫因病在江苏无锡去世,享年76岁。

值得一提的是,洛甫对自己家人要求非常严格,他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当年儿子张虹生想考外交学院,就想拖父亲的关系,然而洛甫却拒绝说:“你有本事上就上,没本事就别上。”后来儿子张虹生进入南京大学图书馆当起了一名普通的管理员,直到2001年退休。大女儿则留在上海老家务农,后来进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二女儿原来在外交部当打字员,后来由于部门精简自主择业,她靠着自己的努力,到一家自行车车厂继续当打字员,如今已经退休。洛甫的子女虽然不像其他“红二代”那样耀眼,但是他们继承着父亲的红色精神,让我们向老一辈革命家的子女们致敬,祝福他们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