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年11月20日,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重要事件——安史之乱。这场内战从755年12月16日一直持续到763年2月17日,是唐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标志着唐代中期藩镇割据问题的不断加剧。

安史之乱形势

安史之乱的根源可以追溯到755年12月16日,当时,中国的唐朝陷入了内外问题的困扰,政府腐败,国内空虚。安禄山和史思明,分别担任河东和平卢节度使,联合了多个民族的军队,总数达到15万人,甚至有人宣称他们有20万军队。他们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借口,在今天的北京附近的蓟城南郊宣誓出兵。当地的政府官员纷纷逃跑或投降,全国处于危机之中。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疆域

唐玄宗了解到安禄山的叛乱后,采取了措斷措施,包括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和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御,以及指派皇帝的六子荣王李琬担任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平叛。同时,他也派遣特使前往洛阳招募军队。

安史之乱

然而,由于杨国忠等官员的无能,安禄山的军队继续前进,最终于755年12月12日攻占了洛阳,唐玄宗不得不逃离都城。安禄山自立为帝,国号“大燕”,并改元圣武。

安史之乱的局势恶化,唐朝在力量上陷入了艰难境地。尽管唐室本可以依托险要地势死守京师,但由于唐玄宗和杨国忠急于平定乱局,他们逼迫哥舒翰率领20万大军出战,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潼关失守,长安处于危险之中。

安史之乱

唐玄宗于6月13日逃离长安,前往马嵬坡。途中,士兵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而唐朝的权臣杨国忠和杨贵妃也在此时遭到了官兵的围攻,最终命丧当场。唐玄宗最终进入蜀地,而他的皇太子李亨则在灵州自立为皇帝,成为唐肃宗。同时,郭子仪等将领组织力量,成功收复了河北地区。

安史之乱

然而,安史之乱的影响仍然在继续。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自立为帝,而史思明则继续对抗唐朝,导致唐朝在多个战役中失利。然后,安庆绪被杀,史思明继续反抗,最终在761年内讧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史思明的部队内部动荡,反复受挫。

收复洛阳,安史之乱结束

在762年,唐代宗继位,借助回纥(突厥)的帮助收复了洛阳,标志着安史之乱的结束。随后,唐朝开始招降叛乱余部,并任命他们担任节度使,进一步加剧了藩镇割据的问题。

颜真卿 祭侄文稿,758年,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内战,对唐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唐朝的相对衰落和藩镇割据现象的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