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的第三艘航母终于下水——福建舰一亮相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回首中国的航母:第一艘辽宁舰,第二艘山东舰,第三艘福建舰,大家纷纷猜测名字的由来时,三场近代史的海战让我们瞬间泪目。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地点就在福建;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地点在辽宁与山东。而抗战中的江阴海战,日本的航母群让国人再一次意识到海军强国的必要性。
不战而败,福建水师马尾折戟
19世纪中叶,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满清政府开始意识到富国强兵的重要。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引进西方技术、创办军工企业、培养相关人才,一切都在向着近代化迈进。在这轰轰烈烈的运动声中,福州船政局、福州船政学堂和福建水师,成为当时的佼佼者。然而,一切都在1884年的马尾海战中湮没。
随着清朝的没落,作为藩属国的越南也逐渐脱离控制,法国在侵略扩张中把目光瞄向了越南。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就武力侵占越南,逐渐获得对“越南的保护权”,以此为跳板入侵中国。1883年,法军再一次入侵越南北部,清军连同黑旗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然而前线的胜利换来的却是外交上的屈辱。
见好就收的朝廷,迅速派遣李鸿章与法国签下《中法新约》。法国以战败之身却获得了诸多权益,消息一出清廷内部朝野震动,尤其是主战的清流派义愤填膺。中法条约没有真正实现,法国一气之下出兵台海,直接威胁到中国的海疆。一场大战难免,然而彼时的清朝丝毫没有做好战斗的准备。
当法国军舰早早进驻马尾港口时,清廷竟然下令“彼若不动,我亦不发”,福建水师错失良机,眼睁睁地看着法军陈兵列阵。而战斗中的中法两军,更是实力悬殊,一边是铁肋木壳船,一边是大吨位的军舰;一边是陈旧的前膛炮,一边是配备鱼雷的机关炮。战争从一开始就呈现一边倒的态势,清军即便英勇作战,最终也只能是己方伤亡惨重。
悲壮惨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尾一战,福建水师彻底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李鸿章主导的北洋水师。他们购置最先进的军舰,选派最得力的干将,甚至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实力。然而,1894年的甲午中日海战,彻底撕下了满清的遮羞布,自诩为强大舰队的北洋水师,最终在隆隆的炮火中灰飞烟灭。
与越南一样,作为清朝藩属国的朝鲜,此时也面临着同样的威胁。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日本,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道路,朝鲜和中国成为他们的目标。1894年朝鲜国内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与中国同时出兵镇压,然而日本却借此挑起战端,这一年的7月25日突然袭击清朝的运兵船,丰岛海战拉开了中日战争的序幕。
日本的不宣而战,打了清廷一个措手不及。短暂慌乱后,接下来就是迎敌。首先是发生在朝鲜的平壤战役,接着是鸭绿江口的黄海海战,再就是中国境内的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其中尤以黄海海战最为壮烈,邓世昌就是在此殉国。“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帝垂泪撰联。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丧失了最为精锐的“致远”、“经远”和“超勇”等舰队,但是并非不可一战。然而,腐朽落败的清廷早已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从辽东登陆的日本,悍然犯下滔天罪行——旅顺大屠杀。“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而尚可一战的北洋舰队,在李鸿章避战求和的主导下,最终彻底消亡于威海卫的港口。
壮士殉国,碧血江阴顽强御倭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一方面从平津犯境,由北向南进攻;另一方面发动淞沪会战,企图攻占经济和战略要地。为了配合淞沪会战,日军利用海陆空三军向中国进军。在长江下游的江阴要塞,国民政府组织海军力量有效阻击,最终以第1、第2舰队主力全灭的代价,死守江阴封锁线三个月。面对着日军航母群的进攻,中国海军用鲜血来捍卫。
早在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就开始着手上海的防御。本来是计划“在日军尚未进攻长江流域前,就封锁长江航路”,以此来截断尚在长江流域的日军舰队和商船。然而,由于国民政府高层的泄露,长江中游的日本舰船提前突破封锁,安全撤离到海上。1937年8月12日,海军开始沉船封江。
首先是破坏航标,海军部派出多艘测量舰,破除掉长江沿岸的灯标、灯桩、灯塔和测量标杆等。接着,海军第1舰队与第2舰队主力在江阴集结完成,49艘军舰枕戈待旦。这是甲午海战后,中日海军的再次直面。中国方面的指挥官是海军一级上将、时任海军部部长陈绍宽,日本方面的领导是长谷川清。
在陈绍宽的一声令下,三艘军舰沉江,紧接着又有三艘民船和八艘日本商船脱沉。在封锁线的空隙中,又倒入大量的石子。沉江任务完成后,两军正式交战。日军上有飞机盘亘,海上有航母支撑,陆地上步兵进攻,密集的火力网一度让战事胶着。海军健儿英勇抗敌,最终坚持三个多月,有利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美梦。
后记
从晚清时期的马尾海战、甲午海战,到国民政府时期的江阴保卫战,无论对手还是形势的转变,中国海军健儿都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意志和高度的爱国心。然而,军事实力的不济、武器装备的悬殊,最终不可阻挡地走向失败。如今,三艘航母在手的中国,再也不惧任何挑衅。胆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