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在办学方面,他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的先驱,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的很多弟子成为国家栋梁。《论语》是将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后经过编辑整理而成的一部儒家经典。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乐》,注解《周易》,作《春秋》(另一说法是《春秋》为无名氏所作,由孔子修订)。

有一次,孔子的儿子孔鲤从庭院路过,碰到父亲站在那里,被叫住问:学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孔子就说:不学诗,就不懂得说话。孔鲤就开始学诗。又一次,同样的场景,孔子问:学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孔子就说:不学礼,就不懂得立身。在教育儿子时,孔子并不说太多的话,而是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将自己所看重的德行品行、人格操守等通过“学诗”“学礼”传递下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言传身教,培养了后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孔子家族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绵数千年而声名不落、礼法昭彰的家族。

孔子推崇尧、舜、文、武之道,精通周公礼乐制度,集中国文化之大成,创立了长盛不衰的儒家学派,被后世尊为“圣人”。孔子认为,君子修身,必须择善而从,谨言慎行,率先垂范,才能引领风尚。他在《周易·系辞》中强调:“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孔子的这些主张,不仅被世人广为接受,也被其族人世代传承,对孔氏家族家风家规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