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从弱小变强大,一路走来,非常的艰难。

一边要不断扩大力量,争取更多老百姓的的认可。另一边要避免被国民党军队“消灭”。

一个几万人的军队,能在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敌人的围住堵截之下,能生存下来了,实在太不容易了。

所以,长征是红军为了避免全军覆没所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

在红军长征的中后期,有五次大会师,其中,第一次会师后,毛主席等人的境况一度很危险,幸亏有叶剑英。

下面我们来聊聊这五次会师。

1、第一次会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共中央就支持多地建立根据地,形成全面开花的情况。

所以,全国有了很多个革命根据地,具体为14个左右,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这几个:

中央苏区(由湘赣、赣南、闽西三个根据地等组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

中央苏区,属于管理区域最大,部队人数最多,风险也最大的区域。这里主要是红一方面军。主要领导人早期就是朱德、毛泽东等人,后来,中共中央也来到了这里。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主要在大别山一带,红四方面军就在这里诞生。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等人。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诞生了红二军团。主要代表人物就是贺龙、周逸群等人。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诞生了红六军团,主要代表人物就是萧克、王震等人。

闽浙赣根据地,诞生了红十军,后来和红七军团合并,成了红十军团,代表人物有方志敏、刘畴西、粟裕、叶飞等人。(红十军团没有长征,一直在打游击,后来成了新四军)

陕甘革命根据地,诞生了红26军、27军,代表人物有刘志丹、谢子长、高岗、阎红彦等人。

这些根据地的红军队伍中,早期最强大的当然是红一方面军了,其次就是红四方面军了,第三就是红二、红六军团(后来合并为红二方面军)了。

我们一般说的会师,主要指的是这三大方面军加上陕甘红军的会师。


第一次会师,发生在1935年6月,是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

当时,红一方面军历经各种挫折来到了川西北,和已经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此时,红一方面军实力已经大损,只有三万多人,而红四方面军则高达八万多,可谓是兵强马壮。

会师之后不久,两支军队合并后分成了左路军和右路军。

张国焘作为红军总政委,和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在左路军,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一军、红三十二军、红三十三军都在左路军。

右路军里有前敌总指挥徐向前、前敌总政委陈昌浩、参谋长叶剑英,还有中央的领导毛主席、周恩来、张闻天等人。

右路军有红一军、红三军、红四军、红三十军等。红一方面军的主要军事领导都在右路军。

本来,根据毛泽东等人的商议计划,是要北上的,前期也是这样执行的。

但是,北上途中,张国焘同志有了不同的想法,他不想北上,他想掉头南下,不仅想要继续在陕南川西北做些事情,而且他想获得绝对的权力,让右路军也南下。

当时的情况特别危急,张国焘开始和陈昌浩、徐向前等人单独联系,毛主席等人有着很大的危险,幸亏叶剑英发现了张国焘和陈昌浩的联系内容,及时通知了毛主席等人。

毛主席等人经过快速商议,决定单独北上,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 冲突,给红军整体带来巨大伤害。

从现在看,单独北上的意义非常重大,避其锋芒,减少冲突的机会,坚定地执行原计划。

于是,原来的红一方面军的主要班底和中央机关,悄悄离开了其他右路军,单独北上了。

如果当时毛主席等人没有及时北上,很有可能造成冲突,给领导人造成危害,细思极恐。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第一次会师非常重要,但是,因为张国焘临时有了不同的想法,差点给党和军队造成重大危害。

2:、第二次会师、第三次会师,都在陕北


(1)红25军和陕甘红军的会师:永坪会师

最先到达陕北的队伍是红25军。

这支部队的军长是徐海东,曾经属于红四方面军的序列。

他们在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和刘志丹等个人率领的红26军、27军胜利会师。

这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次“成功会师”。

会师不久,三个军合并成了一个军团,那就是红十五军团,徐海东担任军团长,刘志丹担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后来还兼任了麾下的一个军长。

不得不说,刘志丹是个纯粹的革命者,胸怀很大,陕北有两个军啊,但他还是愿意让更有战斗经验的徐海东担任军团长。

(2)吴起镇会师:红一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会师

红二十五军到陕北之后,仅仅过了一个月,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和中共中央在10月19日到达了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在这里,和红十五军团成功会师。

那时的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很狼狈的,历经坎坷不说,口袋里还没钱了。

不得已,毛主席向徐海东写了借条:借钱2000块。

徐海东很有格局,收到借条之后,将红十五军团总共7000块的现金,抽出5000块送了过去,并声称不是“借”,是“交给中共中央”。

徐海东,很能打仗,也曾属于红四方面军序列,但是在关键的时候,目光长远,胸怀很大,这给毛主席等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55年授衔时,徐海东被授大将,这和会师后的表现,是有一定关系的。

可惜的是,陕北红军的代表人物刘志丹在1936年的4月牺牲,仅仅33岁。

3、长征后的第四次、第五次会师,第五次很圆满


(1)长征后的第四次会师:甘孜会师,红二和红四的会师

这就是著名的甘孜会师了,发生在1936年的6月30日,当时,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师了。

过了五天,根据中委的建议:将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合并为红二方面军,贺龙成为总指挥,萧克成为副总指挥。

看得出来,基于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在前期的表现,军委是有顾虑的。

其实,红二和红六军团会师较早,合并成红二方面军可以更早一些。

总之,甘孜会师,是红二和红四的胜利会师。

(2)长征第五次大会师:会宁会师


张国焘南下的举动,被实践证明是不行的,在各方影响之下,终于同意红四方面军北上了。

1936年的10月19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红一方面军和北上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在甘肃会宁。

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会师在宁夏固原的将台堡。

从那一刻开始 ,红军三大主力军,凝成了一股绳,他们将一起面对后面的血雨腥风......


长征后的五次大会师,每一次会师都很有意义,但第一次会师后,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差点改变革命的正确路线,差点造成很大危害。

不过,在叶剑英的细心下,在毛主席等人的英明领导下,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冲突。

正应了那句话:是否伟大,体现在关键时刻的选择,而不是决定于平时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