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重新划定领土和势力范围,改变地缘政治格局,影响历史走向的最重要力量,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但是真正影响到世界历史发展走向,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战争不多,20世纪之前只有3次

一、 白江口海战




时间: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8月27日至28日

地点:白江口,今韩国西南部锦江入海口

对阵双方:唐+新罗联军VS倭国+百济联军

(此时世上还没有“日本”称谓。公元670年,武则天改“倭国”国号为“日本”,在此战7年之后。)

兵力对比:

唐、新联军:士兵7000余人、战船170余艘

倭、百联军:士兵10000余人,战船1000余艘

唐军船坚兵利,倭军人数占优,总体上势均力敌。

对战统帅:

唐军:青州刺史检校带方刺史同中书门下三品西京留守文昌左相乐城郡公赠开府仪式同三司并州大都督太尉刘仁轨

(我大唐的官职就是这么威武!1935年,史学家傅斯年的儿子出生,傅斯年为其取名为“傅仁轨”,以此寄寓抗日之志)

倭军:庐原君臣

战争结果:唐军、新罗联军胜,倭国、百济联军败。

战争背景:

唐初,在现在的朝鲜半岛上,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互相征伐。新罗亲附唐朝,高句丽、百济亲附倭国。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派遣大将苏定方领军十三万东渡讨伐百济,在新罗军的配合下,大败百济,将百济灭国设为郡县。百济国灭后,百济王氏成员扶余福信固守周留城,迎早年在倭国做人质的扶余丰归国为王,并与倭国及高句丽联军,图谋复国。

公元663年,百济内部因争权发生内讧火并,扶余福信专权欲杀扶余丰,扶余丰先下手杀了扶余福信,遣使向高丽、倭国求援。8月17日,唐、新联军从陆路三面围攻周留城,城外据点逐一被攻克,百济和倭国守军相继投降,周留告急。倭将庐原君臣领军万余越海而来,准备自白江口登陆。当时,尽管唐、新联军已从三面包围了周留城,但百济只要能确保周留至白江一线安全畅通,就能得到倭国从海上的支援,从而据险固守。

因此,白江成为维系周留存亡的生命线,两军都誓在必争。唐新水军首先到达白江口。27日,倭国水军也从海上抵达白江,两军遭遇,展开战斗。

战争经过:

白江口之战,中国的史书记载简略。在《旧唐书·刘仁轨传》中仅有“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扶)余丰脱身而走”的简要记载。刘仁轨效法三国时代周瑜火烧曹军战船的战术,大败倭军。

日本史籍《日本史记》对此有详细的记叙:大唐军将率战船一百七十艘,阵列于白江村。戊申(27日),日本船师初至者,与大唐船师合战。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坚阵而守。己申(28日),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不观天象,而相谓之曰:‘我等争先,彼应自退。’更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于焉战死。是时,百济王丰璋(即扶余丰)与数人乘船逃去高丽。”


战争影响:

白江口之战是中日两个国家实体之间第一次战争,唐朝大胜,确立了在东亚及周边无可撼动的霸主地位,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日本对中国彻底臣服,不敢再染指朝鲜半岛和中国。此战之后,日本在东亚消停了929年。

直到1592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先后两次率军侵略朝鲜,明神宗万历皇帝派兵援朝,此为万历朝鲜战争。

1894年,中日两国因朝鲜问题再次兵戎相见。甲午战争,以清廷完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此后日本迅速崛起,先后在日俄战争中击败沙皇俄国,吞并朝鲜,扶持“伪满洲国”,占领大半个中国,势力远达西、南太平洋,成为东亚霸主。

1945年9月,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50年10月25日,为援助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358年间,中国先后三次出兵援助朝鲜。

二、 怛罗斯之战

时间:天宝十载(公元751年)7-8月

地点: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江布尔)

对阵双方:唐军+葛逻禄军+拔那汗军VS大食军+昭武九姓联军

兵力对比:

唐军:30000余人

大食军:70000余人

双方统帅:


唐军:安西大都护、节度使高仙芝(高丽人,唐军中的外籍将领)

大食军:呼罗珊总督吉雅德·本·萨利赫

战争结果:

唐军大败,损失惨重,仅千余人生还,其余者非死既被俘。

战争背景:

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遣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率军攻灭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西突厥灭亡。唐朝势力达到中亚地区,此地原有的昭武九姓(昭武即今天甘肃张掖昭武县,九姓即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他们原为月氏人,为躲避匈奴,越过葱岭,分别建国)诸国接受唐朝的羁縻统治。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建立的大食帝国阿巴斯王朝(中国史书称为“黑衣大食”)逐渐向东方扩张,势力也到达了中亚,但并未与唐朝发生直接冲突。


阿拉伯帝国,中国史书称为大食,西方史籍称为萨拉森帝国,面积最大时达到了1339万平方公里,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

天宝九载(公元750年),高仙芝以石国(前述昭武诸国之一)国王无藩臣之礼为由,奏请征讨石国。石国国王那俱车鼻施请和,高仙芝伪与约和,趁其不备发兵突袭石国,在石国大肆杀戮,掳石国国王而归。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石国国王被杀后,石国太子侥幸逃脱,向黑衣大食求救,大食派将军吉雅德·本·萨利赫率军东进,高仙芝率军自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今新疆库车)长途跋涉七百余里迎击大食军,最后在怛罗斯城下与大食军队遭遇。


怛罗斯,其地址至今尚未完全确定,一般认为即是现在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

战争经过:

唐军骁勇善战,靠着步兵的强弓劲弩,曾经占有很大的优势,唐军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大食骑兵。但是由于大食与昭武联军数量上占优势,双方一直处于胶着状态。战斗持续了五日,到第五日傍晚,唐军的仆从军中葛逻禄(突厥人的一支)番兵突然反叛,从背后包围唐军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大食联军乘唐军发生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主力突击唐军步兵。高仙芝受到大食军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溃不成军。主将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收拢残部,向安西方向败退,败退途中遇到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唯恐大食军追及,杀死百余名拔汗那军士才得以夺路而逃。

战争影响:

怛罗斯之战是唐帝国与大食帝国军队第一次正面交锋。怛罗斯之战后,大食并没有乘胜东进,唐朝的势力也没有退出此地,中亚的政治格局并没有大的改变。唐朝真正退出中亚地区是在天宝十三载(公元755年)也就是五年之后,因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为了平叛,将西域、中亚的军队悉数调回中原,吐蕃乘虚而入,占领了此地。此后过了1千多年,直到清代中叶,清高宗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之后,此地才重回中原王朝怀抱(元朝时期,此地属于察合台汗国,不属于中国本土的元帝国)。

怛罗斯之战的重要意义在哪里呢?怛罗斯之战对中亚和阿拉伯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真正的影响和意义在于文化传播。唐朝前期,兵役制度为府兵制,士兵平时为农民或其他职业,农闲训练,战时作战,非后世的职业军人。此役,大食俘获大批唐军士兵,他们其中有金银工匠、画匠、织造匠人等等,特别重要的是,其中有许多造纸工匠。这些人将唐朝的先进工艺技术尤其是造纸术传播到阿拉伯地区,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范围内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能够制造和使用纸张之前,欧洲国家使用羊皮纸,产量有限,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文化的传播。


东亚之外,造纸术的源头来自于怛罗斯的唐军战俘

在这批俘虏中有一位“高干子弟官二代”,当朝宰相杜佑(《通典》作者)的侄子杜环,他在此战中被俘,先是被送到今天伊拉克南部的库法,由于他的身份特殊,大食并没有为难他,对他十分优待,因此他得以周游大食帝国阿巴斯王朝统治的西亚、北非等地,先后到达过今天的耶路撒冷、埃及、摩洛哥等地。杜环是历史记载中第一个有姓名可考到达非洲的中国人。

在外周游11年(751-762)之后,公元762年,杜环从今天埃塞俄比亚的马萨瓦港乘船至波斯湾,然后从那里搭乘商船返回广州。杜环是那个时代走的最远的中国人。回国后,杜环将其在外游历的经历写成了《经行记》一书,只可惜此书至今大部散佚。

三、 钓鱼城之战

时间: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

地点:合州(今重庆合川东钓鱼城)

对战双方:宋军VS蒙古军

兵力对比:

宋军:10万

蒙军:20万

双方统帅:

宋军:兴元府都统兼知合州宁远军节度使王坚

蒙军:蒙古大汗蒙哥


战争结果:蒙哥汗死于钓鱼城下(一说病死,一说为宋军炮击而死),蒙军北撤。


战争背景:

宋宝祐六年(1258年)二月,蒙古大汗蒙哥以南宋囚禁其使臣月里麻思为借口,发起攻宋战争,蒙古大军从宁夏六盘山兵分三路进攻。当年十二月,蒙哥率领的西路蒙军攻占了四川西北部大部分州县,进抵武胜山(今四川省武胜县),准备进攻合州。

此前,四川制置使余玠深谋远虑、未雨绸缪,将合州治所转移到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合、三面环水、壁垒临江的钓鱼山上,修筑城池,命名为“钓鱼城”。钓鱼城周围修筑了长十余里、高数丈的石墙,南北各修建了一条延伸到江中的城墙,称为一字城。城内兵精粮足、水源充沛,江边设置了水师码头,部署有战船。钓鱼城上可控扼三江,下可屏障重庆,是宋军在川东的重要战略防御点。


战争经过:

1259年正月,蒙哥派人到钓鱼城中招降宋军,被王坚所杀。蒙哥恼羞成怒,下令攻城。从一月战至五月,蒙军使出浑身解数屡攻不克,士气极为低落。到了七月,天气酷热(这是重庆哦!),蒙军中瘟疫流行,战斗力大减。七月初五早晨,蒙军前锋元帅汪德臣率军突破外城马军寨子,单骑到钓鱼城下劝降,被城上宋军发射飞石击中。汪德臣追随蒙哥征战多年,屡立战功,灭大理之役,汪德臣首当其冲。汪德臣一死,蒙哥如失臂膀。七月二十一日,蒙哥亲临战地指挥受挫,六天之后,死于军中(元修史书中对蒙哥死因讳莫如深,称其病死。根据常理推测,蒙哥应该是被宋军击伤后不治身亡)。蒙哥死后,蒙军撤兵北还。

值得后人铭记的是,钓鱼城军民依仗有利地势和充分准备,又在钓鱼城坚守了二十年,一直到1279年元军攻克临安、南宋灭亡,钓鱼城始终没有被元军攻下。南宋军民在钓鱼城坚守整整三十六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城市守卫战的奇迹。宋朝帝后降元后,坚守钓鱼城再无任何意义。城中宋军最后一任守将王立与蒙军谈判,以不杀城中一人为条件,放下武器,开城投降。

战争影响:

钓鱼城之战,使得南宋朝廷又延寿整整二十年。蒙哥此次征宋是三路并进,蒙哥为西路,他死后蒙军载其灵柩北返。东路忽必烈率军突破长江天险,已经包围了鄂州城,获悉蒙哥死后,为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忽必烈撤军北返。南路兀良合台从云南经广西北上,已经进至潭州(今长沙)城下,由于蒙哥一死,该路军也渡长江北返。

钓鱼城之战也改变了世界格局。蒙古帝国自草原崛起后,先后发动了三次西征。1219-1225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第一次西征,远抵里海与黑海以北、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大败俄罗斯和钦察联军,在印度河流域打败了花剌子模的军队。

1235-1242年,成吉思汗孙子拔都再次率军西征,远至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中东欧国家,攻陷了莫斯科、基辅等城市,大败波兰与日耳曼联军,兵峰直抵威尼斯,建立了元朝西北宗藩国——钦察汗国。

1252-1260年,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远至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家,灭亡了历时500余年的阿拉伯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也就是前述在怛罗斯唐军对手),攻陷了阿拉伯的圣地麦加,并在波斯地区建立了又一个藩国-伊尔汗国。

通过三次西征,蒙古铁蹄踏遍整个欧亚大陆,无人能挡,成吉思汗因此被誉为“世界征服者”,欧洲人后来惊恐地称呼蒙古人为“黄祸”“上帝之鞭”,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军队能够抵挡蒙古的铁骑,整个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眼看就要被蒙古征服殆尽。

蒙古军队三次西征,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遇到阻碍

蒙哥死于合州钓鱼城下,“上帝之鞭”被折断。蒙哥死后,大汗之位空缺,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蒙古军队纷纷匆忙回师。比如当时正准备向埃及进军的蒙哥之弟旭烈兀,获悉蒙哥死讯之后,旭烈兀留下少量军队继续征战,自己亲率大军东还争夺汗位。结果留守的蒙军因寡不敌众而被埃及军队打败,蒙军始终未能打进非洲。蒙古的大规模扩张行动从此走向低潮。

公元1259年的七月,就在欧亚非诸国惶惶不可终日,等着被蒙古征服,世界历史即将被改写的关键时刻,蒙古大军突然自行撤军,缓解了三大洲的紧张局势。欧洲人当时还不知道蒙古军队为何在势如破竹之际突然主动撤军,还以为是上帝显灵了。

钓鱼城之战是横跨大半个地球的“围魏救赵”,是影响后世将近400年的“蝴蝶效应”(蒙哥死后375年即公元1634年,蒙古第35任、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死于青海打草滩,号称“黄金家族”的成吉思汗直系后裔不再掌权,蒙古帝国消亡),其影响已远远超越了中国。假如没有钓鱼城之战,假如蒙哥不死,现在的世界版图绝对不是今天的样子!整个亚欧非大陆的人,都应该感谢在钓鱼城拼死坚守的南宋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