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围有14个陆地邻国,其中13个都跟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只有西南部的小国不丹是个例外。

按照20世纪以来的政治规律,一个国家不和新中国建交,很可能是和台湾地区保持着单独接触,非洲和美洲的很多弹丸国家都是这样。

但不丹很奇怪,不仅没有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也不掺和有悖中国原则的事,从不和中国官方来往。

更奇葩的是,除了我国外,世界主要的五大常任理事国都被高冷的不丹排除在外,各大国只能通过印度大使馆和不丹来往。

不过,不丹虽然“高冷”,但该国仅仅是在官方层面高冷,民间对外是非常开放。

不丹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接待几十万游客到访,尤其是在2008年梁朝伟刘嘉玲在不丹结婚后,华人前往不丹旅游或结婚的人数陡增,该国成为中国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与此同时,尽管小国不丹的GDP不高,但常年都是亚洲“幸福感”最高的国家,其国民幸福程度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

那么,这个被媒体誉为“最幸福的穷国”的不丹,到底有着怎样的过去?该国政府为什么跟中国疏远?现在的不丹真的是人间“天堂”吗?

一、喜马拉雅的明珠——不丹

把时间退回到20世纪初,在广阔的英属印度和中国之间,排列着尼泊尔、不丹、锡金几个小国,它们在传统上都是独立的国家,信奉佛教或印度教。

三国之中,尼泊尔最大,不丹次之,锡金最小,三国的人口也都比较复杂,有几十个民族,黄种人和印度斯坦人都有,信仰印度教和藏传佛教。

发展到现在,三国中最大的尼泊尔和印度纠纷不断,最小的锡金则被印度吞并多年。唯有位列中间的不丹,如今成了三国之中最为“佛系”,又最为幸福的国度。

不丹在古籍中被称为“布鲁克巴”,其最早的历史能追溯到公元9世纪,这个时代刚好是中国的唐朝时期。

当时的不丹属于吐蕃帝国的属地,这里的人口归拉萨政府统治,但本地权贵有一定的自主权。

在这之后的漫长历史中,不丹都跟西藏地区的历史紧密相连,该国国名的梵文意思就是“吐蕃之边缘”,意味着在古代,作为南亚地区一份子的不丹,其实是属于藏区的一部分。

17世纪,不丹地区的政权和西藏地区政权产生宗教冲突,双方剑拔弩张,直到强大的清政府介入冲突,才稳定了藏区形势。

18世纪,不丹屋漏偏逢连夜雨,内部又发生分裂,驻藏大臣马喇带藏兵入境平叛,才平息了事端。此后,不丹便向北京政府请封,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然而,18世纪时的南亚已经是英国人的天下,印度基本沦为殖民地,“英属印度”北上接触到了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和这些小国建立了不平等的外交关系。

英国力图控制外喜马拉雅地区,所以软硬兼施,让这些小国的政府签署不平等条约,控制当地的外交和经济。

在19世纪后期,不丹签署《辛楚拉条约》,向英国割让了南方的上千平方公里土地,还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政府对外交往需要请示英印政府,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

而现代不丹版图,就是19世纪末定下来的,其总面积3.8万平方千米,国土整体在喜马拉雅南部的山坡上,北方是高耸的山脉,中央是湿润的河谷地带,南方是湿热的亚热带气候。

又因为有冰川融水,该国山谷地区农业发达,人口稠密,该国首都廷布就位于这一区域。

不丹以佛教立国,藏传佛教是国教,全国7成以上人口信仰佛教,佛寺遍地。该国主要民族是不丹族,占人口总数的一半,说“宗卡语”,是藏语的一种方言。

不丹的主体民族刚刚占国内人口的一半,这在全世界来说并不算高。剩下的一半人口中,有尼泊尔族、沙尔桥普族、噶隆族等等,尼泊尔人则占人口3-4成,剩下的小民族占不到2成。

因为不丹境内的民族要么是从西藏南迁的,要么是藏族和其他民族的混血,外表和藏族非常相似。

不丹现在有70万人,大部分人以农业为生,国家工业薄弱,主要的工业产业是发电,该国水资源丰富,地势落差大,水电资源丰富。

但因为国内市场小,大部分不丹的电力出口到南方的印度,卖电是该国主要的创汇手段。

二、夹在中印之间,不丹维持微妙平衡

夹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不丹,在古代亲中国,和印度关系较远。但从印度独立开始,它就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

独立后的印度野心很大,想把整个南亚统一起来,喜马拉雅南部的几个国家都被印度纳为势力范围,印度深度干涉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

碍于印度的咄咄逼人,不丹于20世纪中期和印度曾签订了《永久和平友好条约》,让印度完全接管了不丹的外交和国防。该国王室以稳定为前提,对印度的安排马首是瞻。

从那时候开始,不丹境内就有印度驻军,不丹和印度在对外问题上共进退,印度扮演了以前英国的角色。

不丹王国当年有多憋屈呢?

因为印度管住了外交,不丹国王要出访国外,或者外国政府要接触不丹,都要印度同意。不丹国王的日常行政也要让印度的官员知道,甚至家事都要被监督,印度简直霸道至极。

印度在南亚当大哥,周围一众小国是敢怒不敢言,但好在国际局势已经不是19世纪那样了。

二战之后,解放运动成为冷战初期的世界主题,联合国的宗旨不允许一个国家将另一国家作为傀儡。1960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就反对殖民主义。

所以从1961年开始,不丹积极寻求国际支持,希望保持自己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最终,印度虽然不允许不丹随意扩充自己的军力,但在安全上的问题,印度表示可以帮忙。

不丹人口很少,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不到50万人,军队也就几千人。现在的不丹也只有16000人的部队,战斗力量7000-8000人,军队以轻步兵为主,基本就是武装警察。

不丹国内也不太安稳,边境地区有分裂势力,需要长期驻军。印度便以此为理由,在不丹放了几千人常驻,并派出武装顾问深入不丹军队上上下下。

而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印度国势快速发展,印度政府在70年代吞并了锡金王国,将其变成自己的“邦”。

眼见自己的邻居被印度直接“吃掉”,不丹也感觉到有被吞并的危险,经常宣扬要修改和印度的条约,保护自己的独立地位。

不丹政府很聪明,为了达成自己的意愿,不丹积极发展外交关系,加入联合国,让国际监督印度,最终避免了跟锡金一样的遭遇。

与此同时,尽管历史上的不丹和中国关系紧密,但在那个年代,因为印度的控制,不丹被迫采取“防华甚于防火”的外交举措。

好在不丹王室也深知,自己夹在印度和中国之间,若要争取国家的独立地位,不可能没有中国的支持。

所以在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时,不丹投下了赞成票,这也是该国和新中国最早的官方接触。

在那个年代,虽然中国和不丹没有官方的来往,但中国在国际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印度染指喜马拉雅小国,不丹也看在眼里。

在1975年,眼见印度正式吃掉了锡金,不丹怕步其后尘,一直寻求和中国接触。中国也念及不丹在1971年的赞成票之恩,因此也积极回应不丹。

功夫不负有心人,进入90年代后,中丹来往不断加深,2006年,随着不丹进行民主政治改革,很多“亲北方”的政党上台,不丹政府和中国更是不断走近。

在不远的未来,不丹可能会恢复和中国的外交关系也说不定。

三、对于不丹来说,传统就是一切

看完不丹的历史和近代政治,显而易见,这只是个普通的山地小国,在亚洲毫不起眼。

作为山地国家的不丹,除了出产一些石材外,没有任何重要的资源。直到今天,当地仍然以农业为主,当地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大麦、小麦、土豆等作物,最重要的蔬菜则是辣椒。

好在不丹王国有一个聪明的王室,捍卫着国家的主权,时刻保卫着国家的稳定。如果该国蕴藏珍惜资源,可能这片土地会成为乐土,但可惜的是,不丹的地下也很贫瘠。

20世纪中期,不丹进行了土地改革,60%的农业人口基本家家有地,自给自足,该国的农业水平较低,但国家赋税也很低,加上政府的补助,农民足够保暖。

然而,一个纯农业国家,工业品依靠进口,而且没有资源,政治和外交又受到大国掣肘,这样的国家注定贫穷,为什么会成为“亚洲最幸福的国家”呢?

其实,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不丹王国就提倡以“国民幸福水平”来衡量发展,不再简单地计算GDP,这一方式被很多西方国家称道。

根据联合国的“评测”,不丹人民的幸福指数是亚洲第一,压过老牌发达国家日本,更远超西亚的土豪国家,曾被誉为“大部分国家的发展模板”。

但光看数据,不丹的GDP总值和人均GDP都不高,不丹是亚洲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人类发展指数排在130名开外。该国人均GDP刚超过3100美元,在全世界排在中后位置。

虽然不丹人没钱,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很高,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这种情况很不寻常。

不丹政府坚定认为本国的国民就是世界最幸福的,因为不丹人在这个现代世界里保持了自己的传统,保护了本国自然环境,让不丹成为人类的一片净土。

作为一个君主国家,现代的不丹王室诞生于20世纪初,该国的“旺楚克王族”一直保持着国家稳定,王室认为:

“和发展经济相比,人们安居乐业更重要,如果没有和谐的家庭,没有虔诚的宗教,没有美丽的自然环境,任何经济成果都没有滋味。”

确实,不丹所在的喜马拉雅南麓森林覆盖率很高,风景优美,不丹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山谷之中,男耕女织,习惯了传统的生活。

当地的语言、文字、宗教也都保持千年不变,不丹人对佛教极其虔诚,男性在一生中之中都要去庙里修行一次,宗教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甚至超过生产活动。

外界因此普遍认为,正是宗教的影响,让不丹人的幸福程度异常地高,他们的精神世界除了宗教别无他物,能拜佛、修行,就心满意足。

不丹人的幸福感还有一个极为特殊的支撑,那就是自然环境。

不丹是全世界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自然环境非常宜人,常年被列为背包客天堂。

不丹政府很珍惜自己的自然环境,90年代曾立法规定国内的森林覆盖率不能低于65%。为保住绿水青山,不丹人不惜牺牲现代化发展。

不丹国内是没有铁路的,除开当地的地形问题外,政府不鼓励深入开发是主要原因。铁路不通,物流、电力、通信自然也发展缓慢。

因此,尽管不丹拥有在全球来看极为丰富的水电资源,北方的水系能修建优良的水电站,但不丹国内电力系统落后,现在都没有完全通电,很多边远地区还靠油灯生活。

不丹政府的收入也不高,全国的GDP不过20多亿美金,每年还要从国际上领走很多补助。

但不丹政府给国民尽量提供福利,当地的教育和医疗免费,教育采取10年义务免费教育,高中和大学门槛也不高,有志于学可以由国家资助。

至于医疗,当地的医疗水平一般,但的确免费,大小病都是国家掏腰包,这也是当地人感到幸福的原因之一。

四、不丹的幸福,或仅限于不丹人

虔诚的宗教、优美的自然环境、免费的教育医疗……这些因素让不丹这个穷国活成了中等以上发展国家的水平,确实是不丹表面上的“繁荣”。

然而,不丹长期处在封闭状态,该国1999年才有网络和电视,在这之前,当地大部分生活在一种蒙昧状态,只盯着自己的庄稼以及村里的寺庙。

当地人只追求温饱,对于外界的情况知之甚少,内部自然也没有贫富差距,富人也就多喝一碗奶,多吃一碗饭,穷人也能保证三餐,幸福感自然很高。

从70年代起,不丹开放国门接受游客,刚开始每年只有几百个名额,到今天,该国每年接待几十万全球游客。

然而,不丹虽然是旅游热门地点,对游客的开放程度却不太高,很多地方不对外开放,游客只能跟团,走固定的路线,看固定的景点。

而且政府给游客的消费也有限制,每人每天必须花200美金,作为对不丹经济的一种变相支持,有点像强制消费。

很多人去不丹旅游,回来之后也打碎了“滤镜”,这个地方和都市人想象中的人间天堂完全不同——不丹的景物和风气同西藏非常相似,但现代化和法治程度却远不如西藏。

去不丹旅游过的很多人反映,当地卫生情况糟糕,城市里污水横流,卫生设施差,垃圾和大小便很常见。这里的人民也没有想象中的朴实,痛宰游客的情况时有发生,小偷小摸也不是没有。

不丹人的确很幸福,但这种幸福更多是一种“满足”,他们接触的信息有限,享受的资源有限,大部分平民的精力被农业劳动和宗教活动占据。

他们生活里也没有什么烦心事儿,上学、医疗都是国家包办,对国王的认同感也很高,有人甚至认为当地处人在一种中世纪一般的微妙平衡里。

说起来,在现代世界,发展是客观的,不存在一个发展差,但是繁荣、幸福、稳定的国家。

不丹“亚洲最幸福的国家”这一称号,的确吸引了大量游客,但仔细分析该国的情况,这个“幸福”其实也要打个问号。

随着近几年去南亚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对不丹等所谓“天堂国家”的真实报道越来越多,游客发现这些国家没什么不同,除了独特的人文和风景外,综合素质还不如很多发展中国家。

2008年,香港电影明星梁朝伟、刘嘉玲在不丹大婚,炒热了当地的旅游,但十多年过去,这股热潮也渐渐熄火。

随着信息的流通,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真正的不丹,简单用一个“天堂”来形容,或许是不太合适的。

不可否认,不丹人的幸福指数很高,但这个“幸福”,或许仅限于不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