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古塔

过尽千帆,沧桑数年

成为多少代人的记忆

也标记着一座座城市

北海的白塔、西安的大雁塔

应县的木塔、大理的三塔、西湖的雷峰塔

而我们应城,也有一座塔...

文峰塔的前世今生

文峰塔,亦名文笔峰,又称凌云塔。是应城市仅有的一座古塔,塔址位于应城市南郊四华里处的沙岗村。倚塔远眺,富水风光,尽收眼底。文峰塔历经明、清两代,多次毁于兵祸,至清同治十年(1871年)又重修建,保存至今。20世纪90年代末,应城市委、市政府在此修建文峰塔公园,以加强对文峰塔的保护,文峰塔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文峰塔

文峰塔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据《光绪应城志》卷二介绍,邑人熊汝弼著新文昌阁序摘,“明季时,于栎林立新市,镇水口,而起文峰塔。”其意为塔址在当时不仅是风景胜地,而且是应城石膏、食盐、芦柴的转运中心,是一座矗立于商贸云集之地的宝塔浮屠。

文峰塔的毁圮和重建经历了四百多年,据相关实料记载: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江西进士唐公辰,掌院蒲,兼长青鸟术,见水清秀,卜为巽上,选其址置基。道光年间余杭举人光斋知应城县时,与防务统一筹款,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营建落成,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兵乱。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

建筑特点

文峰塔高34米,砖石结构,属七级六角楼阁式佛教宝塔。整个塔体,立面纤巧,造型均衡。塔内可循梯而上,凭高远眺,蒲城胜景,一览无余。第一层面宽5.7米,塔基用条石砌成,面积为66平方米,厅为方形。二至七层,厅为正六边形,每边宽1.63米,墙厚3.3米。底层皆由青砖横铺垒砌而成,四方嵌有青石书刻:“凌云塔”。

塔面层层交错,均有青石为槛的半圆转门。还用迭涩砖层和菱角牙子砖,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在塔身壁外砌出腰檐,线条柔和,结构精美。塔西南面辟门,门楣上镌“青云直上”。

整个塔体,立面纤巧,造型均衡。塔内可循梯而上,凭高远眺,蒲城胜景,一览无余。尤为奇特的是,设计者在塔二层故型玄殊,将转门建成外开内合形置整个二层一片黑暗,增加了这座宝塔的神秘感。塔端铜顶高约丈余,系黄铜铸就,成宝葫芦状。百十年风雨浸袭,安然无恙。

文化传说

传说铜顶铸成后,因重达数吨,安装困难,当地群众以土垒台,用木杠顺坡慢慢上橇,历时数月,感动鲁班,他乘一个风雨之夜,施神力将铜顶提了上去。

自此,鲁班在文峰塔一带香火不绝,倍受尊敬。日军入侵时,对塔顶垂涎,几度欲作军火原料,当地人民一面加紧保护,一面以鲁班故事吓唬鬼子,日军为了维持“王道乐土,歌舞升平”的虚假景象,慑于民愤,才改变计划,塔得以幸存。

历史意义

文峰塔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捍卫民族文化的见证。1986年3月应城市人民政府批文公布“文峰塔”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元月在此建立“文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