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瓶中信”?1492年哥伦布考察一个美洲小岛后,给西班牙女皇写了一封信,连同他绘制的一张美洲地图一起密封在一个瓶子里,投入大西洋,期望它漂到欧洲,然而直到19世纪50年代,这个瓶子才被人发现。




在海中经历了300多年漂流的信,在发现之后,还能打开阅读吗?

虽然百年前没招,但现在可以明确告诉你,不仅能看,而且还用的是“透视”!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发布一项研究,可将几百年前用纸笔写的信,在不拆封的情况下,通过新兴科技进行阅读。



早期由于纸张稀缺且昂贵,在19世纪30年代大规模生产信封之前,大多数信件通过折叠复杂的“锁信”(letterlocking)这一方法来防拆确保安全,再用蜡密封,并安装上防篡改装置。


此外,锁信还可以是用来判断寄信人身份和背景的依据,因为不同的人折信手法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锁信的折叠方式本身也属于珍贵的历史痕迹。



过去,研究人员为了研究这些信的内容,通常只能忍痛破坏信件本身,这样的方式无疑是对史料的一种破坏。


所以这项技术的诞生,避免了破坏这些宝贵的历史信件,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和解读有着重大意义。


隔空视物成真,折叠方式一并还原


2021 年 3 月 2 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 《自然》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题为 Unlocking history through automated virtual unfolding of sealed documents imaged by X-ray microtomography(解锁历史:基于 X 射线微断层扫描成像的密封文档自动虚拟展开)。



论文作者来自 MIT(图书馆、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Adobe 研发中心、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莱顿大学、内梅亨大学。


据 MIT 官网介绍,这项突破性的研究是史料保护者、历史学家、工程师、成像专家和其他学者跨国界、跨学科合作的结果。



文章提到,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形态的虚拟现实技术,利用高感度的X光扫描仪器与计算机算法,首次在不打开信的情况,通过“虚拟展信”技术,成功阅读了“布里耶纳收藏”中保存下来的信件,其中包括一封已有300年没打开的信。



“布里耶纳收藏”是指一个邮件管理员的箱子,里面装有1680年到1706年从欧洲寄往海牙的未递送信件。


邮件箱里一共有3148件已编目的物品,包括2571封已打开的信件、碎片和其他文件,以及577个从未打开过的信包。



下图展示的是团队主要研究的 4 个邮包,而且通过对四个信包的研究,团队进一步证明了 XMT 方法的普遍性。


每个信包都按照不同的折叠顺序构造:一些包装袋的内部折叠相对于其外部轮廓成对角线。其他的则由单独的纸锁捆绑在一起。




该研究团队还首次揭示了字母锁定技术的系统化。在研究了25万封历史信件之后,他们设计了一个类别和格式图表,为这些信件进行了类别划分。





过去对 " 信锁 " 的分析一直局限于物理层面,但无法保证信包的物理完整性。而目前出现的各种扁平化算法已经为解读损坏的历史文件打开了一条新道路,不过迄今为止其应用仅局限于卷轴、书籍和有一两个褶皱的文件。


牙科的X射线立了大功!


整个工程量看起来很庞大,但解读过程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相反用到的主要技术只是大家在生活中很常见的X射线,是不是感觉更神奇了?研究团队的具体做法主要分为了3个步骤:


①先用X射线显微层析成像技术扫描这些信件。

②生成三维重建,再让该算法识别并区分密封信件的每一层。

③由于大部分墨水和信纸形成了不同的反差,信里的内容也得以展现。



而且再利用“虚拟展信”算法,不仅能让人们读到未打开的信,还可以使当时的折痕可视化——通过电脑详细模拟一份信件的展开顺序,可以向人们逐步重现当年“锁信”的具体步骤。




要知道,在进行计算分析之前,研究人员只知道写在邮包表面的收件人姓名,能做到这种程度的还原实属不易,还创造了保护文档完整性的机会。


目前这一算法已开源。




伦敦玛丽王后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研究人员David Mills表示,这项研究开发的扫描仪和牙科医用的CT扫描仪有点相似,不过它的突破点在于,它使用了更强的X射线,这使人类能够更清楚地看到用于书写文本的墨水中的金属微量痕迹。



那这封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书写、迟迟未开封的信件,写了什么呢?


这封信是在1697年7月31日,由在巴黎的Jacques Sennacques寄给他的表亲Pierre Le Pers(在荷兰海牙的法国商人)。信件内容主要是,Jacques请求Pierre提供他亲属Daniel le Pers的死亡通知书。




不过,这封信从来就没有被交付(原因不明),最后是在一名邮差的皮箱中找到。据《CNN》报道,这封信在1926年被发现,并交由邮政博物馆,直到过去十年才由Unlocking History Research Group的历史学家、科学家、文物保存家和计算机工程师进行研究。


技术成熟带来的隐私侵害


不得不说,这个虚拟展信的算法很有革新意义,不仅让作者读到了未打开的信,还可以使折痕可视化,逐步重现锁信步骤。从研究团队的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科技的进步向来都是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亦会产生隐患。


对此还有网友产生了疑问,既然能隔空阅读了,还仅仅只是利用一个简单的X射线,那么到了未来技术成熟之后,个人隐私是否很难保障?




例如日记、重要文件等重大私密纸质文件,如果能通过不直接接触的方式就被读取,造成的危害将不可估量。


如今个人的隐私侵害成堆的泛滥,像之前大火的Face app,能通过算法把你的脸一秒变老、变性等等,也被曝出涉及了窃取脸部数据的风险。



同样都是算法,能造成何种影响取决于使用的方向。只希望未来各项技术趋向成熟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回到生活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