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求斯,一个非洲东南部的岛国,孤悬在西南印度洋上。它是非洲少有的富国,人均GDP高达11360美元,处于非洲前列,被誉为“非洲瑞士”,同时它也是世界五大浪漫婚礼蜜月旅行目的地之一,还是唯一一个将春节定为法定假日的非洲国家。但就是这样一个距离印度将近4000公里的国家,其主要人口却是由印度裔构成,占到了69%之多,所以毛里求斯又被称为“小印度”,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殖民开发,荒岛成天堂
毛里求斯的整个国土由毛里求斯岛和其他小群岛组成,总面积2040平方公里,距离最近的陆地便是800公里之外的马达加斯加岛,非洲大陆更是在2000公里开外。这种孤悬大洋的地缘环境,使得毛里求斯自古便没什么土著人口。其实不光毛里求斯,在西南印度洋,靠近非洲东部海岸为数不多的较大岛屿里,也只有马达加斯加才有原住民,其它岛屿如毛里求斯、塞舌尔、留尼旺等,都是近几百年才开始有外来人口登上岛屿在那里上定居生活。
最开始的居民都是来自欧洲的早期殖民者。最早发现毛里求斯的是葡萄牙人,不过受当时航海技术的限制,船队多沿着非洲海岸线航行,所以远离非洲大陆的毛里求斯也就远离了主航道,被葡萄牙人弃之敝履。直到1598年荷兰人占领该岛,并以荷兰君主“毛里求斯”命名,将其作为补给站使用,但由于岛上随船而来的鼠患肆虐,引种的甘蔗难以为继,便在1710年放弃了毛里求斯。
葡萄牙人在殖民时代早期占领的地区
西方殖民者在15-17世纪殖民早期的侵略示意图
1715年,法国人在占领留尼旺岛之后,看上了毛里求斯舒适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和肥沃的火山灰土壤,便占领了毛求并改名为“法兰西岛”。法国人接手甘蔗种植业的同时,似乎还很认同荷兰人引进物种的做法,继续从欧洲引进了青蛙,从南美洲引进了王莲,从东南亚引进了棕榈树。
但因人手严重不足,便从东非、毛里求斯贩运过来大量黑人奴隶,也从印度的殖民地运来不少印度人(18世纪中期法属印度殖民地达到鼎盛,之后逐渐被英国排挤),这是印度人首次踏足毛里求斯。
1741–1754年间法国在印度的领地 (紫色) 和势力范围 (蓝色),直到1954年,所有法属印度地区才全部由印度接管
随着大航海时代最邪恶的副产品黑奴制在欧美的兴盛,当时还几乎处于蛮荒状态,急需劳动力从事开发工作的毛里求斯等岛屿接收的来自非洲和马达加斯加的黑奴越来越多,到18世纪末时,岛上的黑人奴隶已高达5万,远超岛上的白人和其他人种。由于法国人不像盎格鲁-撒克逊人有着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所以彼此通婚繁衍,发展出了一个叫做克里奥人的种族,人口约占毛里求斯总人口的27%。
“小印度”毛里求斯,
当然,如今的克里奥人并不仅仅是这黑人与法国人两个族群的混血,而是又加入了欧洲白人(法国和意大利居多)、中国人、印度人、东南亚人等,所以克里奥人又有鸡尾酒血统之称。克里奥人是毛里求斯第二大族群,但在同样是前法国殖民地的塞舌尔,却是占据着90%的人口。
而印度裔人口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则跟英国人接手毛里求斯密切有关。1814年,英国趁拿破仑战争期间,派兵攻占了毛里求斯,并在《巴黎和约》得到确认。而此时的毛里求斯早已经不是蛮荒的孤岛,随着工业革命对远洋航行技术的提升,毛里求斯已经成为南非好望角至印度,甚至是至澳大利亚航线上重要的中转站,是当时世界贸易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转运中心,也是法国在印度洋贸易的中心,自然也就成了英国人眼中的一块肥肉。
事实上,拿到毛里求斯的英国,的确也大大巩固了自己在印度洋贸易中的霸主地位。此后毛求以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为核心的种植园经济迅速发展,至今甘蔗依然是毛里求斯最主要的种植作物。
废除奴隶制,印度劳工前来报到
不过,世界的局势随着18世纪风靡的启蒙思想运动的影响得到重塑,其中自由、民主、平等等人权理性主义对思想的解放,废奴运动风起云涌;同时资本主义发展已经由原始积累升级到资本积累,原有的“奴隶贸易+种植园+原料进口”体系,因为垄断了原料进口,又禁锢了大量劳动力,已经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工业资本家也支持废除奴隶制,禁止黑人奴隶贸易。
英国人将毛里求斯辟为试点,来进行“用自由劳动力代替黑人奴隶”的试验。
从1834年到1920年间,有近五十万有契约的劳动力从英属印度、中国、东南亚等地来到毛里求斯。
于是1833年,英国国通过《废除奴隶制法案》,游弋在世界范围海域,尤其是非洲沿海的英国海军开始拦截所有的黑奴运送船只,解救下来的黑奴大部分都在就近的海岛释放,其中就包括毛里求斯和塞舌尔。而毛里求斯岛上6.5万黑奴也成了自由民,普遍拒绝继续在种植园劳作,于是便出现了巨大的劳动力缺口。
毛里求斯的首都阿普拉瓦西·加特称为“现代契约式劳动和全球经济体系的发源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国人开始在毛里求斯搞试点,进行“用自由劳动力代替黑人奴隶”的试验,积极招收契约劳工,毛里求斯也因此成为了“现代契约式劳动和全球经济体系的发源地”。至今位于毛求首都路易港的阿普拉瓦西·加特建筑群就因是现代劳工移民中转站,而在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81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从中国广东向毛里求斯输运劳工。
从1834年到1920年间,有近50万有契约劳工从英属印度、中国、东南亚等地来到毛里求斯,入境之地便是阿普拉瓦西·加特,他们或留在毛里求斯的甘蔗林、制糖厂工作,或被运送到了澳大利亚、南非、东非或北美的加勒比地区工作,这其中,中国劳工也有数万人。这些劳工的大量涌入,一举超过了在毛里求斯繁衍了近百年的黑人奴隶和白人移民。
1830-1917年印度劳工外迁数量。
庞大的基数也使得其后代成为了毛里求斯的第一大族群。所以在毛里求斯的126万总人口(2020年)中,印度和巴基斯坦裔占到了69%、克里奥尔人(欧洲白人和非洲黑人混血)占到了27%、而剩下的则有2.3%的华裔和1.7%的欧洲裔组成。
毛里求斯的印度教湿婆塑像。
印度人占据主导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影响到了毛里求斯社会的方方面面,印度教成为了毛里求斯最主要的宗教。毛里求斯的政治、经济大权也开始从法裔毛里求斯人和克里奥尔人手里,转移到印度裔手里。当然这个转移,也跟英国人的扶持密不可分。
从1776年至1986年,有56个国家从“日不落”的英帝国独立。
契约雇工兴起,一身“包衣”走天下
我们知道殖民时代的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掌控着33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4.75%,而巅峰时的英国总人口只有6600万,如果除去老人、小孩和家庭主妇,能实际参加生产和殖民活动的只有不足3000万,人手严重不足,于是人口数量众多、脑子灵活又缺乏自强意识的印度人便成了英国人培养管理印度乃至一众殖民地的不二之选。
租界时期上海巡捕房的印度“红头阿三”正是锡克族,以红布包头而得名。
当然英国人也发现有些印度人做事被动、奇葩不靠谱,投机取巧,不过多集中在印度教徒身上,所以英国人在军事上主要跟信仰锡克教的锡克族合作,租界时期上海巡捕房的印度“红头阿三”正是锡克族,以红布包头而得名,至今印度军队里面的锡克族士兵比例仍然非常高;而在商业方面则主要跟信拜火教的帕西族合作,印度最早发家的塔塔财团便是由帕西人掌管。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当时英军几乎都是印度军,他们被认为是八国联军中最善于寻找财宝的。
这些人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包衣”(包衣即相当于家奴,指清代八旗制度下,世代服役于皇帝、宗室王公的奴仆群体,但这只是相对主子而言,在社会上基本与八旗中的一般旗人处于同一等级,他们对统治阶层而言是奴仆,但统治阶层之外,却是“白手套”),最终被英国人带到了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比如英国人做军官,印度人做士兵的殖民军队、负责治安工作的巡捕军警等,这也是为何南非至今还有130多万印度人的根源。
英国人做军官,印度人做士兵的殖民军队,很好的解决了英国人手不足的问题,减小了战损。
这些“包衣”在随着英国“主子”到达各地殖民地后,又带来了大量的同乡,于是印度人靠着这层关系,以及英国人忽悠的契约劳工待遇,纷纷背井离乡。据粗略统计,在20世纪里,共有超过2000万的印度人离开印度,移民他乡,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中国的移民数量。比如“圣雄”甘地,从英国学成归国后,律师业务历遭打击,混不下去后接到南非印度人的案子,便跑去南非“刷经验”,20余年后才回到印度领导民族解放运动。
1901年圣雄甘地访问了毛里求斯,激发了毛里求斯的独立运动,图为毛里求斯总统向甘地的雕像敬献花圈
英国人在毛里求斯除了“招工”印度人来种植园做工之外,还带来了将近9000名印度士兵,负责维持毛里求斯的治安。1901年圣雄甘地访问了毛里求斯,激发了毛里求斯的印度劳工争取更大权益的诉求,并最终诞生了毛里求斯的第一个政党—工党,开始组织毛里求斯的独立运动。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富有印度风味的咖喱饭是毛里求斯饮食中常见的元素。
“毛里求斯首都印度风格浓郁的印度教寺庙
自此,毛里求斯的人口构成彻底完成了“洗牌”,印度裔一直是毛里求斯的第一大族群,所以当你远渡重洋,来到毛里求斯时,大街上飘荡的咖喱味美食,让你恍然有一种来到印度的错觉也就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