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28日凌晨五点,我军尖刀分队在侦察兵的带领下,顺利到达了100号高地两侧的国境线。
5点15分身为四班长的陶荣华带着战友们穿插在前,5点56分战斗正式打响后,陶荣华和战友们不顾上疲劳和紧张,向敌人的高地发起总攻。
战场上子弹是不长眼睛的,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击中,但为了完成任务,整个班的战士没有一个退缩的,他们迎着敌人的炮火向前冲。
陶荣华手中的冲锋枪喷出弹雨,他用火力压制敌人,逼迫7名敌人逃进屯兵洞,被我军成功俘获。
然而,在距离敌人64高地不到10米的地方,一颗子弹迎面飞来,正好射中了陶荣华的胸部,他当场牺牲,生命定格在了24岁。
陶荣华是在新婚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接到返回部队命令的。临走前,新婚妻子李发英一直将丈夫送到车站,虽然心有不舍,可她却说:“你放心吧,家里有我呢!”
此时的陶荣华和李发英都不会知道,这次就是他们的永别。而就在丈夫离家后不久,李发英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了。
在和丈夫的通信中,李发英分享了这个喜悦,她期盼着丈夫可以早日归来,可直到儿子出生陶荣华还没有回来。
想到丈夫在前线,陶荣华过得就提心吊胆,她给儿子取名叫“陶凯”,寓意是,希望丈夫可以凯旋归来。
但李发英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等来的不是丈夫的凯旋,而是牺牲的噩耗,当在报纸是哪个看到牺牲战士“陶荣华”三个字时,李发英感觉脑袋“嗡”的一下。
陶荣华和李发英是青梅竹马的爱情,她没有办法接受阴阳两隔的事实,几次哭到干呕、晕厥。
最痛苦的时候,李发英甚至想过追随丈夫而去,可看到年迈的公婆和年幼的儿子,李发英深知自己要是倒下了,这个家就彻底散了。
为了替丈夫守护好“小家”,李发英将苦痛埋藏在心里,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当时陶家的收入来源是70亩山林和田地,她每天就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有一次,因为太累她竟然在田地里睡着了。
邻居看到后,忍不住心疼地说:“你太累了,身体会垮掉的!”李发英只是苦笑一下,身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她哪里能休息。
可老天似乎有意考验李发英,那天,年迈的公公为了替李发英分担一些,就去田地里烧自己家的柴草垛,结果火势蔓延竟然烧掉了别人家的山。
看着自责的公公,李发英哪忍心责备,随后她将自家的山赔给了对方,这样自家就少了一份经济来源,陶荣华只能外出打工。
看着儿媳妇为了养家糊口那么操劳,年纪轻轻就有了白发,公婆很心疼,多次劝李发英改嫁,可她却拒绝说:“这辈子,我只做陶荣华的妻子!”
命运给了李发英一个又一个打击,可身为军嫂的她,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屈服,而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养活了一家老小,还给家里盖了新房。
李发英始终记得她对丈夫的承诺:“家里有我呢,你放心!”在丈夫牺牲后,她坚守着他们爱情的誓言,坚强地活着,养育着嗷嗷待哺的儿子,赡养年迈的公婆。
公公在73岁那年去世,临终前老人家握着李发英的手说:“孩子,这些年你辛苦了,这个家幸好有你!”李发英眼眶红了,在场的人都哭了。
公公去世后,婆婆也因身体不便而瘫痪在床,李发英日复一日地照顾着婆婆,从没有过怨言,在她心里,自己不是陶家父母的儿媳妇,而是他们的女儿了。
到了2005年,陶家终于迎来了一个件喜事,儿子陶凯结婚了,看着满屋的红色,李发英感慨万千。
当满堂宾客散去后,她把自己关在屋里,抚摸着丈夫的照片,泪水犹如断线的珍珠一般,滴答滴答地往下落。
2006年,李发英升级当奶奶,这是丈夫牺牲后家里添的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到来,为陶家增添了许多的喜悦。
此时距离丈夫牺牲已过去22年,在李发英的努力下,家里的日子总算正常运转,但李发英心里还有一个愿望,就是给丈夫扫墓。
陶荣华的墓碑设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距家有几千公里的距离,光是路费就是不小的开销,李发英只能暂缓这个计划。
一直到2019年清明节,李发英在儿子的陪同下才踏上了为丈夫扫墓的列车,虽然来之前已经李发英在心里安慰自己:“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可当站在丈夫的墓碑前,看着那张年轻的照片时,李发英绷不住了,她悲痛大哭:“荣华哥。我带儿子来看你了!”
那天陶荣华在丈夫的墓碑前哭了几个小时,她一边哭一边诉说着这35年的艰辛和不易,她相信远在另一个世界的“荣华哥”可以听到自己的哭诉。
随后,陶荣华和儿子又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重走了丈夫之前战斗过的地方,李发英更是躺在了丈夫牺牲的地方,她用这样的方式陪伴和拥抱丈夫。
离开前李发英和儿子又在丈夫牺牲的地方采了一捧泥土,她要让丈夫魂归故里,回到生养他的老家。
回到家后的李发英向年迈的婆婆讲述了这次扫墓的经历,已经89岁高龄的婆婆哽咽说:“我可以安心地走了!”次年,婆婆追随儿子和老伴而去。
为了保卫祖国的边疆,陶荣华放弃幸福生活,奔赴前线,最终血染沙场,军嫂李发英坚守着他们的誓言,养育儿子,孝顺老人,在丈夫为国捐躯后,守护好了他们的小家。
这是一对伟大的夫妻,他们的付出让人动容,他们的爱情更是感天动地,他们身上所散发的人性的光辉,是世间最美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