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有一位奇人,他为大众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佛门生活的极致。

他曾是一位富家公子,过着多彩丰富的红尘生活;他曾是一位才艺出众的艺术教师,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他皆有造诣;他曾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两个女人的丈夫。

但是,在他 39 岁之时,他突然放弃了所有属于自己过去的身份,放弃了他喜爱又擅长的艺术事业,抛妻弃子,出家为一名僧人。

他就是被世人称为艺术“全才”和“奇才”的李叔同,也即是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大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独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提起李叔同,很多人都会想起这首经典名曲《送别》。

李叔同一生,经历丰富,身份多变。令人称道的是,无论做什么,他都那么认真与彻底,一丝不苟,一以贯之。做公子,风流倜傥;写文章,呕心沥血;传道授业,鞠躬尽瘁;弘扬佛法,死而后已。1942年10月13日,李叔同逝世。

李叔同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通才、奇才,他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擅演艺,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

李叔同是把西洋画引入中国的第一人,是中国水彩画的开拓者。李叔同也是向国内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创始人之一。

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谦卑。"

弘一法师的得意弟子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谈起老师出家的缘由:他怎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呢?当时人都诧异,以为李先生受了什么刺激,忽然"遁入空门"了。我却能理解他的心,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

1880年,李叔同生于清代世家李府,父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

李叔同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在诗词绘画和篆刻方面学得比其他人快。16岁考入辅仁学院,学习八股文。

因为家境富裕且又是书香门第, 自小他便饱读诗书。而在同年龄的兄弟姐妹中,李叔同是最为聪明的一个,别人需要1年才能读透的书,他只需要两三个月便可。

1901年,22岁的李叔同考入南洋公学,其文章受到了蔡元培等教育家的青睐,把李叔同收为弟子。

1905年,生母病逝,李叔同返回天津,安葬自己的母亲。随后,去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使得他在文艺圈声名鹊起。

1911年,32岁的李叔同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携日妻回国归沪,在一所大学担任图画教员。

1916年,李叔同开始尝试断食,为期三周,先由多到少直至喝水,再慢慢增加,虎跑山上,微风吹拂。李叔同感受到了自己的感知又被打开了。

然而正在李叔同的名声达到顶点时,他却出家为僧,他也从李叔同变为世人所尊敬的弘一法师。从名满天下的大才子到默默修行的佛门高僧,这是他生命的一种升华,从此世间少了一个大才子,多了一个苦行僧。

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出家,法号弘一。他苦修惜福、研律弘法,成为近代南山律宗的中兴祖师。

弘一法师出家前曾给妻子留了一封信,在信里,他写到: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薄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

在西天无极乐土,我们再相逢吧。在佛前,我祈祷佛光加持你。望你珍重,念佛的洪名。

闭门修律是一件极苦的事,然而寒来暑往,弘一法师以戒为师,致力闭关四年,遍考中外典籍,写出了研修书稿,终于功成,他为振兴近代律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1942年,佛门24载,63岁的弘一法师留下"悲欣交集"四字,去往了他心中的西天无极乐土。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