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讲述:东汉的一位官吏孟尝的故事,他因为民兴利除弊,而受到百姓的爱戴,但是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孟尝画像

下面就来说说孟尝的经历。

一、为民申冤,官升太守

孟尝,是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人。年轻时在会稽郡(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任户曹史(汉朝郡县的佐吏,为户曹的副职,助户曹掾掌民户、礼俗、祠祀、农桑等事)。当时民间传说的一件事,可能是后来孟尝闻名后,百姓们善意编造的。

说的是上虞县有个寡妇极其孝顺地赡养婆婆,直至婆婆年老寿终正寝,其小姑子原先就对她怨恨猜忌,于是就诬陷寡妇对供养婆婆感到厌烦,毒死了她的母亲,并且向县投诉。郡府没有加以仔细考察,就给寡妇结案定了罪。

孟尝知道寡妇的冤情后,就将详情告诉太守,但太守根本没去审理。孟尝就执着地在郡府门外哀哭,最后还因此借口有病辞去了官职。寡妇后来含冤而死。自此该郡中连续两年干旱,人们怎么对天祷告也没有结果。

孟尝像

后来换了新太守殷丹,他到任后探访询问其中的缘故,孟尝就到府县陈述寡妇被冤枉污蔑的事因。并且说:“往昔东海孝妇,感动上天致使大旱。(如果)得到公道的一句话,才能使得甘霖应时而降。这里应该杀掉那诬告的人,以此来向冤魂道歉,也许冤魂可以获得申冤,季雨可以按照期待而降。”

殷丹就听从了孟尝的话,立刻捕杀了那个诬告的女子,而且祭扫死去寡妇的坟墓,谁知天立刻应时降雨,当地也从此五谷丰登了。这个传说虽然看上去有点迷信色彩,但是从它侧面反映了孟尝在民众心中,就是一个敢于为百姓说话的好官形象。

事实上孟尝是经过自己的踏实苦干,逐步得到朝廷认可的,他首先通过策对孝廉(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被推荐为秀才。朝廷任命他为徐县县令。又因在任上工作出色,州府和郡府都上书举荐他的才能,朝廷升他为合浦(今广西北海)太守。

纪念孟尝的海角亭

二、改善生存环境,实现“珠还合浦”

成语《珠还合浦》的故事,就是源于孟尝在合浦太守任上的功绩。这个故事说的是:合浦的百姓向来靠采珠为主,很少有人种植稻米,因为其沿海盛产珍珠。

那里产的珍珠又大又圆,色泽纯正,一直誉满海内外,人们称它为“合浦珠”。当地百姓都以采珠为生,还以此向邻郡交趾(位于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换取粮食,由于采珠多,收入高,所以买粮食花些钱不在乎。

但是,正因为采珠的收益很高,当地的一些官吏就乘机贪赃枉法,巧立名目去盘剥珠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他们根本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一味地叫珠民去捕捞。

因此,珠蚌就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境内,在合浦能捕捞到的越来越少了。由于产珠少、收入大量减少,渔民们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不少人因此而饿死。

孟尝珠还合浦画

孟尝到任后,很快找到了当地渔民没有饭吃的原因,他立即下令革除弊端,废除盘剥的非法规定,并不准渔民滥捕乱采,以便保护珠蚌的资源。结果不到一年,珠蚌又繁衍起来,珍珠产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老百姓采珠的生产积极性也提高了,甚至有些转行了的也都恢复本行,当地市场立刻活跃起来,百姓们的生活也由此安定下来了。

渔民们为此欢天喜地,把孟太守奉为神明,纷纷到太守衙门前磕头拜谢,认为是他感动了上天,用神力找回了合浦珠。这就是成语《珠还合浦》的故事。也许正是因为此,才有了上述孟尝的“迷信”传说吧。

三、官场不容,百姓爱戴

孟尝带领百姓“珠还合浦”的善举,其实是一场改革,她挽救了大批穷人的生计,但是却断了贪官们的财路。因此,他的行为让官场所不容,迫使孟尝只得称病辞官。而且,孟尝从此以后,就一直没有得到朝廷重用,直至70岁终老于家中。

珠还合浦戏剧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老百姓得知孟尝称病辞官后,纷纷赶来拦路,他们抓住车把子不放,请求孟尝留下。孟尝实在无法,只好雇民船连夜逃出,回到穷乡僻壤处,耕种隐居起来。

孟尝回去后隐居在僻野水边,并亲自耕田做工。邻县的百姓们仰慕他的高尚道德,搬来和他住在一起的有一百多家。造成这原来穷乡僻壤之地,就此热闹非凡。

四、没有得到朝廷重用的根本原因

孟尝“珠还合浦”等为百姓造福的善举,虽然挽救了大批穷人的生计,受到贫民百姓爱戴,但是却因断了贪官们的财路,而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当朝无道、腐败无能,为了保障其统治地位,以及贪官污吏的切身利益,竟然让孟尝这样的英才沉沦草莽,真是令人伤心。也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必然会走向灭亡。

成语《珠还合浦》

五、结束语

两千年前的孟尝就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可惜孟尝是生错了年代,如果他有幸生在现代,则肯定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国家与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孟尝的善举启发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良好生态环境,严格遵守我国的环保政策与法律法规,杜绝为了获取可观的眼前利益,违反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做出“杀鸡取卵”的事。

同时针对目前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界的动植物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而且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

我们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充分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真正保障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