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告子下》中有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中所提到的傅说,是在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代贤臣,他辅佐商朝的君王武丁,开创了“武丁中兴”。

出身微末

早年的傅说是奴隶身份,社会地位低微,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关于他为何为奴,《韩非子·难言》记载到:"傅说转鬻,舂于深岩以自给",说他来是个很有才能的贤人,隐居在傅岩这个地方,因生活穷厄,三餐不继,没有办法就自卖自身为"赭衣者",赭衣者就是囚徒,去当苦力,在傅岩筑城以求衣食。

这个记载还是很有可信度的,商朝是奴隶制时期,社会由百姓(包括贵族和自由民)与民(包括宰和奴隶)两大阶级组成,而国家的大量财富集中在奴隶主手中,奴隶主拥有的奴隶多少,也是财富的象征,奴隶的来源:一是对外作战,捕捉的俘虏;二是所谓的罪人;三就是被盘剥破产的自由民。傅说应该是第三种,因为生活的不济,无奈之下,只有卖身为奴,以求一饱。

这段为奴的经历对傅说后期政治主张,必定会产生影响。

幸遇明君

傅说之所以能进入商朝的权利中心,与商朝当时的君王武丁有关。

武丁是商王盘庚的侄子,商王小乙之子,相传,武丁少年时期遵父命行役于外,与平民一同劳作,比较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 与下层民众比较接近。武丁在位前,是一个“旧劳于外,爱暨小人“,他继位时,商朝的统治已经是弊端层出,可身边却没有能人帮助他,他决定到民间去寻找贤臣,《史记·殷本纪》曾记载:“帝武丁即位… …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

傅说与武丁由此产生了交集,为他的人生揭开了新的一幕。关于他们的相遇过程,史上有两种说法。

说法一,武丁和傅说早就认识,当年武丁少年时体察民情时候,曾与傅说一起工作过,当时傅说经常剖析时事,见解独到,武丁对傅说很欣赏,两人成为了朋友。武丁即位,他找到了这位昔日好友傅说,让其辅佐自己完成复兴大计。

说法二,说武丁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贤人,对他说:"我是一个囚徒,姓傅,名说。天下如果有能找到我的,就会知道我不仅仅是个囚徒了。武丁醒来后,让画工根据梦中的印象画了图形,派人到处寻找,结果在北海附近的虞、虢之间的傅岩找到了一个叫说的囚徒,和图画很像。官差将傅说带到武丁面前。武丁一看就认定是梦中之人,于是委以重任,封其为宰相,辅佐自己成就大业。

《商书•说命》记载过这件事,恭默思道,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

到底事实是如何,后人多是揣测而已,真实的可能是,武丁早就认识傅说,因为傅悦的身份低微,于是就假借做梦,将傅说描绘为“天选之人”,从而树立傅说的地位,更便于他辅佐武丁施政。

政绩斐然

对内

一是,重整朝纲,确立君臣秩序,“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

二是,改革用人制度,建立任人唯能、任人唯贤的规则,加强商王对官员任免权,“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

三是,强化王权,改革祭祀制度,将神权掌握到商王手中,因为商代前期与王权对立的贵族主要是依靠神权,神权构成对王权的主要威胁,推出“黩予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从此将神权牢牢的控制在了武丁手中。

四是,整治腐败,改善民生,制定保护民众的规定,大大的限制贵族的侵民行为,缓解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对外

一方面积极与周边方国修好关系的,同时征伐常来侵扰的周边游牧部落和氏族、方国。自此商朝的疆土日广,四方归服,成就了历史上商朝最强盛的时期。

傅说当政期间,极尽文韬武略之才华,辅佐武丁,对商朝诸多的弊端进行了变革,让商朝政治清明,国富民安,这都与早年的底层生活经历有关。

名垂史册

傅说以他思想理论的精辟深刻和行政实践的光辉业绩,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圣人"。

孔子评价傅说是"见德之有报"的名相,庄子也对他极为推崇。

在战国时代的典籍中更将傅说“神话”,称其死后羽化登仙,比于列星,化身为天策星;在汉代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中进一步延伸,称傅说道德惠及天地万物,所以死后得道成圣,化身天策星

傅说,以其传奇的一生,堪称史上第一的“励志哥”,更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成名之道。艰辛可以成为个人成长的磨刀石,而每个人是否成功,并不一定以他的出身决定,更多的要靠自身的努力,机遇会垂青每一位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