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为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并非说说而已,而是说明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越到后面皇帝权力越大,而皇帝庙号称"祖"都是后代子孙加的。从这个角度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了,为何朱棣是明成祖、顺治帝福临是清世祖、康熙是清圣祖了吧。
首先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称祖称宗那些事儿。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而以上三位皇帝都是带祖的庙号,庙号古代皇帝独有的称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一般带祖的庙号如太祖、高祖基本上都是开国皇帝,带太宗的都是第二代有为之君,正所谓太祖开国草创,太宗开疆或守成完善,太宗可以说是庙号宗里面最好的。
庙号最初出现于商朝时期,之后周、秦二朝并没有使用,至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王朝汉朝才开始起用。
庙号最初是严格按照皇帝作为评价的,作为不够的皇帝甚至没有庙号,像西汉十二帝只有七位皇帝拥有庙号,东汉光武帝重新审定以后废除了三庙,只有四位皇帝拥有庙号,像开创中国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的汉景帝都没有庙号,赫赫有名的千古一帝汉武帝庙号只是个世宗。
明成祖朱棣
汉朝时候庙号的评定可以说很严格,大臣严谨,继承的皇帝也并没有徇私为父亲上好的庙号,风气还是比较好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像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权就拥有三祖庙号。魏氏三祖指:魏太祖曹操、高祖曹丕和烈祖曹叡。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立三祖庙,故称 。即使不算追封曹操的太祖庙号,曹魏也有两个祖。
鼎鼎有名的辛弃疾先生写的宋词“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中的刘宋王朝宋文帝刘义隆,庙号也被后代子孙改成太祖,刘义隆的父亲、南朝第一帝宋武帝反倒成为高祖。
如果说宋太祖的话,中国历史上其实有两个宋太祖的,不过因为当时庙号的泛滥使用,人们一般还是以刘义隆的谥号来称呼他宋文帝的。
魏武帝曹操
乱世中庙号泛滥,治世中庙号开始恢复正常,唐朝时期随着皇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所有皇帝都开始有庙号,不过这时候的庙号虽然泛滥却并没有像之前乱世中那样一朝三祖或者二祖那样。
唐宋时期,庙号也定格为带祖的都是开国皇帝。
而到了明清时期,明朝二祖,清朝三祖就有一些泛滥了,这里面有着君权高度集中,皇帝权力大了庙号跟着水涨船高的原因,还有着当时的历史背景。
清世祖顺治帝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代皇帝,庙号原为太宗,很中规中矩的,一百多年后明世宗嘉靖帝升级为庙号成祖,通俗来说大家都以为是因为嘉靖帝要将父亲入祭太庙,而太庙位置有限,按血缘亲疏应该把朱棣的牌位请出去让位,但是嘉靖帝不敢动朱棣的牌位只能升级为成祖,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明成祖朱棣时期,北有五征蒙古,南有收复自五代末期就独立出去的安南,在东北开疆拓土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修永乐大典,还有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过非洲,而且朱棣迁都北京,创下永乐盛世,打下明朝最巅峰的疆域,虽没有太祖朱元璋的开基之功,但是一系列大手笔也是让人惊艳。
嘉靖帝继位之初就是效法太祖成祖推行新政,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的,所以对于朱棣也是钦佩的,加之朱棣功劳确实大才升级为成祖的,嘉靖十七年,嘉靖帝生父最终入祭太庙,而根据当时资料,早在嘉靖十三年嘉靖帝就改制太庙了,那时候朱棣虽然还是太宗但已经是不计昭穆了也就是为了升级为祖做准备了,侧面证明了最晚嘉靖十三年嘉靖帝就想升级朱棣庙号了,并非大家认为的是为了给他生父让位而升级朱棣庙号的。
清世祖顺治帝福临,在位期间最大功劳就是实现了清朝入关,使之地方割据政权成为全国性政权,当然其实是摄政王多尔衮的功劳只不过当时皇帝是福临,这就是他庙号带祖的原因。
清圣祖康熙
“世祖”庙号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庙号,他们虽然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却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如汉世祖刘秀、元世祖忽必烈。而福临是符合这个条件的。
清圣祖康熙,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平三藩之乱、战噶尔丹、北拒沙俄、收复台湾,为维护国家统一做了巨大贡献。
但康熙拥有之前顺治帝统一中国大部的基础,虽然他战败噶尔丹,但是其所在的准噶尔部仍旧是清朝心腹大患,一直僵持到乾隆年间才被灭。沙俄方面在康熙时候签下了第一个所谓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其实也是吃亏的,让出了一百多万疆域。
客观来说,康熙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最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个十分厉害的守成之君,但是庙号圣祖就夸大其词了。
明清带“祖”庙号的泛滥,一方面因为明清是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皇帝权力很大,所以给父辈上庙号当然是上好的,带一些水分。一方面限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或者说继任者认为这些皇帝的确有大功劳才上的带祖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