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能在市面上见到的船洋,以二十三年和二十二年的这两个年份居多。船洋作为较为落后的传统银两制度的终结者,在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既然它的存在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为什么船洋没能延续铸期,继续长久地被铸造下去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船洋在民国时期跌宕起伏的命运。
民国主币:22年、23年船洋的铸造
北伐战争胜利以后,南京国民政府下令不再铸造袁像银元,重新开铸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六角星版)。在当时,根据传统的银两制度进行交易的情况仍然存在,在市场交易活动的进行中,银元和银两的折算问题给商民带来巨大的不便,而使用整齐划一的银元来交易的便捷性被越来越多的百姓们认可和接受,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对外交易上,人们对于废两改元的期盼声此起彼伏。综合考虑民国时期的中国国情,废两改元的时机和内外部条件逐渐成熟,这时需要一种新的银元来推动废两改元的顺利进行,船洋应运而生。
经过试铸以及关于本位制的多方面考虑,南京国民政府在1933年正式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船洋为主币。但随后发行的二十一年船洋因为币面上的水鸟和太阳的图案容易引起误会和歧义,不久就被紧急回收了,流通在人们手中的非常少。
经过在二十一年船洋币模基础上的修改,这次修改去掉了银币背面的水鸟和太阳图案,正面的纪年改成中国民国二十二年。虽然银币的纪年是二十二年,但实际上铸造完成时已经是1934年了。铸造成功后二十二年船洋正式流通,成为当时的主币,据记载二十二年船洋总共铸造了4640万枚。
等到下一年,国民政府继续铸造民国二十三年船洋,与二十二年船洋相比在成色和重量上是一致的,图案有细微差别,仅这次的铸造量就是二十二年船洋的一倍以上。
法币改革:发行纸币,收回白银
中国当时采用的本位制是银本位,由于受到国际银价上升的影响,导致国内银元外流,市场面临严重的危机。国民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开始进行法币改革。法币是一种由政府授权银行所发行的纸币,改革中规定法币为官方货币,停止白银流通,要求百姓们将手中的银元兑换为法币。在推行法币的紧急情况下,二十四年船洋没有来得及流通就被销毁了。
但因为百姓们早已习惯使用白银,改革突然要求停止使用,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不易控制,国民政府折衷考虑之下,由美国代为铸造了二十五年样币和二十六年孙像布图银元。由于国内形势紧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银币发行受到阻碍,并未运输至中国大陆地区,这两种银币的流出数量极其稀少。
经济危机:金圆券贬值,重铸船洋
1948年,由于滥发纸币,国统区经济混乱,通货膨胀严重,国民政府试图通过发行金圆券稳定金融,但事与愿违,金圆券在以极快的速度贬值。为了遏制严重的通胀问题,国民政府做出了恢复银本位制的决定。由此二十三年船洋被第二次铸造,这次的铸造数量累计共4500万枚。解放战争结束后,船洋才逐渐退出了货币流通领域。
小结
船洋在不同时期的发行在某些方面记录了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社会危机,承载着中国的货币文化发展。退出流通领域后,它成为了中国钱币收藏中的一个重要品类。对于我们普通的银元收藏者来说,针对船洋的收集,多关注二十二年、二十三年的相对而言比较现实,上三鸟也非常少见,而至于那些未流通的船洋样币,可能穷尽此生也很难亲眼一睹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