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中的“意”与“义”的表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备注:此处的“意”指意境、情趣;“义”指道德规范)。你看,表演的艺术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以及自然的光影衬托,可以活脱脱的表现出演绎人的心理状态,并彰显人之大美和社会的公德良序。文章的书写更胜一筹,可以累版连续道出人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从整个社会所存在的道德准则,忠诚与奉献,情谊与义气,完整勾勒出人生“意”与“义”所在。而美术作品相比之下好像略逊一筹,这是不是美术作品绘画的短板和局限呢?我觉得此问题既是也不是。一件美术作品可以描绘的空间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处处揽括。只能取其主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境界和情调。不过,这种手绘的艺术含金量是珍贵的。是语音和其它类难以担当和表现的。这些美术绘画作品,让现代人们直观的了解过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而不是杜撰猜测。我们举几个图例来看看美术作品中的“意”与“义”的存在。例如一:《步辇图》
唐.《步辇图》阎立本
该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古藏族吐蕃王使臣禄东赞的情景。记载了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古藏族与中原地区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二:《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该图十分细腻的描绘了南唐大臣韩熙载解甲归田的奢靡生活。这是宫廷画家顾闳中奉南唐末代君主李煜之命,用绘画方式汇报反映大臣韩熙载的日常生活,解除了后主李煜对韩熙载有谋反篡位之嫌的故事。这两图信息量很大。我们只看看图中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和坐在太师椅上的韩熙载,他俩各自在婢女的簇拥下,悠闲淡然,尊贵神圣不可侵犯。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和韩熙载的人物形象比周遭的众人大了很多,明显不合正常比例。这突出了帝王将相的社会地位,佐证了古代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
三:我们再看看《开国大典》
现代.董希文《开国大典》
同样是反映社会大事件的作品,但格调,意义大不一样。开国领袖毛泽东站在图的中央,侧身面对天安门广场及欢庆的民众,身后建国功勋代表簇拥。画家利用人之间自然距离和略加尺寸的设定,使领袖的形象伟岸挺拔,人物形象既有突出,但又情理之中。这与古代社会处理方式有质的区别。
下面我们再看看以物为主题作品中的“意”与“义”的表现。
四:《松鹰图》
现代.潘天寿《松鹰图》
作品中的鹰与石的比例是不相称的。作者自解:“”画之四边四角与题款,尤有相互关系,不可不加细心注意。”潘老因为很好的处理了构成关系,所以,欣赏画的人们不会感到突兀。以物寓情喻志,达到完美的统一。
五:《蛙声十里出山泉》
现代.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是齐白石先生应老舍先生出题之邀约画的作品。这幅图新颖,独特,抽象。打破常规。反映出齐白石先生对新中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又表现出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心中的愉快与激情。
以上举例简言,自感若没有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就不能很好的去理解美术作品中“意”与“义”,更谈不上动手绘出心中的“意”和“义”。故自勉今后要多读书,以期在创作中准确地做到“意”与“义”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