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摩尔多瓦议会通过决议,将该国官方语言名称从“摩尔多瓦语”调整为“罗马尼亚语”,摩尔多瓦全部法律条文中的语言名称将全部更改为“罗马尼亚语”。
▲摩尔多瓦议会宣布更改官方语言名称
罗马尼亚与摩尔多瓦互为邻国,两国的民族、语言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悠久历史。
19世纪初,俄国将摩尔多瓦吞入腹中,自此改变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摩尔多瓦民众:罗马尼亚人!罗马尼亚语!
19世纪至今的两百年中,摩尔多瓦地方语言的命名,成为俄罗斯与罗马尼亚地缘博弈的重要内容,更是造成摩尔多瓦内部冲突的主要原因。
苏联解体后,获得独立的摩尔多瓦成为罗马尼亚与俄罗斯地缘争夺的焦点之一,摩尔多瓦语的命名之争愈演愈烈。
摩尔多瓦语和罗马尼亚语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围绕摩尔多瓦官方语言命名,罗马尼亚(以及背后的欧盟)与俄罗斯之间又展开了怎样的较量?
▲夹缝中的摩尔多瓦
一、碎裂的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与摩尔多瓦两国主体民族同根同源,其共同祖先被称为达契亚人。
公元106年,罗马帝国征服了多瑙河下游北岸地区,这里是达契亚人世代居住的地方。
先进的罗马文化很快融入了达契亚人的生活,大量信仰基督教的罗马移民进入此地,他们与达契亚人融合形成了如今的罗马尼亚-摩尔多瓦民族,罗马人的官方语言拉丁语则渗透进达契亚语中,形成了如今的罗马尼亚语。
▲达契亚
公元271年,国力衰退的罗马帝国放弃了达契亚。但大批罗马移民选择留在这里,达契亚保留了浓厚的罗马文化元素。
4世纪后,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相继从中欧和东欧侵入罗马尼亚,试图填补罗马帝国走后的权力真空。
在异族的入侵和劫掠中,罗马尼亚分裂成多个封建小国,依附于邻近的日耳曼、斯拉夫政权。
10世纪后,斯拉夫语系在巴尔干半岛奠定优势地位,形成了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保加利亚语等多种语言。
在众多斯拉夫国家和斯拉夫语言的“包围下”罗马尼亚语虽然采用斯拉夫语的西里尔字母表记,但也保留了浓重的拉丁语色彩,是巴尔干半岛上唯一的罗曼语族(包括法语、西班牙语等)语种。
▲欧洲语言地图
罗马尼亚所处的巴尔干半岛是亚欧交通要冲,拜占庭、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国相继在此崛起。
14世纪后,罗马尼亚地区形成了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特兰西瓦尼亚“三足鼎立”的局面,而罗马尼亚语是维系三国的重要纽带。
到16世纪初,强大的奥斯曼帝国控制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这两国沦为土耳其人的附庸,称为多瑙河两公国,而特兰西瓦尼亚则依附于匈牙利。
罗马尼亚地区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北部,18世纪奥斯曼帝国衰落后,崛起中的俄国将目光瞄向多瑙河两公国,试图夺取该地并将其作为进入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
▲大国相争
1791年,俄国在第六次俄土战争中击败奥斯曼帝国,俄国除了割占克里米亚和格鲁吉亚等地,还获得了德涅斯特河左岸(今摩尔多瓦东部),将手伸进了罗马尼亚地区。
1806年,俄国再度击败奥斯曼帝国,迫使土耳其人割让了德涅斯特河与普鲁特河之间约4.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这片土地原属摩尔达维亚公国(奥斯曼帝国附庸),俄国占领后称该地为“比萨拉比亚”。
▲比萨拉比亚
俄国占领之初,比萨拉比亚生活着20余万罗马尼亚人。但俄国将这些罗马尼亚人改称为摩尔多瓦人(摩尔多瓦既摩尔达维亚的罗马尼亚语发音),他们口中的罗马尼亚语东北部方言也变成了所谓的“摩尔多瓦语”(以下简称摩语)。
俄国此举是人为的在文化上将比萨拉比亚同罗马尼亚其他地区分割开来,削弱比萨拉比亚的离心力。
1806至1824年,俄国在比萨拉比亚进行所谓的欧洲文化和东正教复兴,意图消除奥斯曼统治时期的伊斯兰色彩,摩尔多瓦语的发展受到保护,在比萨拉比亚地区与俄语并列为官方语言。
▲俄国西进
摩语的春天没有持续太久,随着俄国统治的巩固,1829年,时任比萨拉比亚总督的米哈伊尔·沃伦佐夫颁布法律,禁止在官方文件中使用摩语,摩尔多瓦人其他的自治特权也先后被收回。
与此同时,大量俄罗斯族人进入比萨拉比亚,摩尔多瓦人的比重被不断稀释,俄语开始强势进入摩尔多瓦。
大量城市中的摩尔多瓦人开始改说俄语,就连摩语使用度较高的农村地区,摩语中也出现了大量俄语词汇。
▲被斯拉夫语言包围的罗马尼亚语
18世纪末,在西方启蒙运动影响下,罗马尼亚地区产生了阿尔迪亚学派,旨在科学论证罗马尼亚语言及文化的“拉丁化起源”,提倡用拉丁字母表记罗马尼亚语。关于罗马尼亚语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坚定了罗马尼亚民族的自信心。
“罗马尼亚”就是在这一时期正式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称谓,意为“罗马人的土地”。
19世纪中叶,大量的罗马尼亚语报刊推动了罗马尼亚民族意识的觉醒。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也为罗马尼亚的统一和独立提供了契机。
▲不同字母的表记
1859年,奥斯曼控制的多瑙河两公国联合成立罗马尼亚公国。此时的巴尔干局势波谲云诡,罗马尼亚西北方的奥地利帝国在1867年改组为奥匈帝国,并且继续控制罗马尼亚人聚居的特兰西瓦尼亚,而向巴尔干扩张成为奥匈帝国的国策。
为了彻底摆脱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同时防止奥匈帝国的觊觎,罗马尼亚选择投靠在宗教、语言上相近的俄国。
俄国为了拓展在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于1878年协助罗马尼亚彻底独立。
1881年,罗马尼亚王国成立。罗马尼亚政治上的选择也让斯拉夫语言继续影响罗马尼亚语言的发展。
▲罗马尼亚独立
19世纪末,考虑到拉丁语是罗马尼亚语的重要源头,罗马尼亚将国语的表记文字由西里尔字母改为拉丁字母。
虽然罗马尼亚与比萨拉比亚地区的民族语言在表记字母上出现分化,但俄国的文化影响依然强大,罗马尼亚语与摩尔多瓦语仍未产生明显区别,二者几乎处在同一发展状态中。斯拉夫词汇在其中占40%,拉丁、土耳其语词汇均占20%左右。
▲如今拉丁语词汇是罗马尼亚语最重要的来源
二、普鲁特河
语言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外在因素,从19世纪末开始,独立后的罗马尼亚将罗马尼亚语列为国语,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则希望同样讲罗马尼亚语的摩尔多瓦能够并入罗马尼亚。
俄国为了保证比萨拉比亚地区的稳定,开始压缩摩尔多瓦语的使用空间,并试图彻底将该地区“俄语化”,俄语学校遍地开花。
▲俄国
俄国的行为引起了摩尔多瓦人的抵制,罗马尼亚语的命名和使用也成为俄罗两国争执的焦点问题。但由于两国实力差距悬殊,到一战爆发前这一问题并未掀起太大的风浪。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俄组成协约国集团,对抗德奥主导的同盟国,罗马尼亚则保持中立。
▲一战爆发
俄军在东线战场表现不佳,最终在1917年相继引燃了两场国内革命,特别是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在俄国建立苏维埃政权。保皇党等势力不肯接受失败,他们组成白军与苏维埃红军对抗,俄国内战爆发。
俄国的内战让罗马尼亚看到了夺回比萨拉比亚的可能,恰逢比萨拉比亚的亲罗马尼亚势力组建自治政权“国家会议”,在“国家会议”邀请下,罗军进驻比萨拉比亚。
▲罗马尼亚军队
苏俄红军需要集中力量对抗国内白军以及入侵的同盟国军队,罗马尼亚趁机在1918年彻底吞并了比萨拉比亚。
不久后奥匈帝国因战败而解体,罗马尼亚又吞并了特兰西瓦尼亚,自罗马帝国后的近2000年后,统一的罗马尼亚国家首次建立,民族主义者推崇的“大罗马尼亚”愿景实现。
为了消弭俄国此前100余年的统治印记,罗马尼亚取消了所谓的“摩尔多瓦语”称谓,只承认其罗马尼亚语方言地位。
▲大罗马尼亚
1920年,罗马尼亚政府下令,将比萨拉比亚地区罗马尼亚方言通用的西里尔字母,按照罗马尼亚国内标准统一更改为拉丁字母。
罗马尼亚在加大民族语言教育支出的同时,不断削弱俄语在比萨拉比亚的影响,取消了俄语在当地的官方语言地位。
1922年苏联成立后,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苏联开始腾出手来处理比萨拉比亚领土问题。罗马尼亚不肯放弃对比萨拉比亚的主权,苏罗谈判始终无法取得成果。
1924年,苏联在与比萨拉比亚接壤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成立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摩尔达维亚即摩尔多瓦的俄语发音),为日后条件成熟时夺回比萨拉比亚埋下伏笔。
▲摩尔达维亚
苏联的一系列举动引起了罗马尼亚的不满,1938年,罗马尼亚彻底关闭了比萨拉比亚的全部俄语学校,当地人禁止说俄语,大量俄语书籍被焚毁。
苏罗围绕比萨拉比亚争执不下的同时,德国在希特勒领导下再度武装,随着德军1939年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罗马尼亚为了免遭苏联入侵,选择与英法等国结盟。1940年,当纳粹德军横扫西欧之际。苏联利用罗马尼亚因其盟国败亡而孤立无援的时机,迫使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两块领土。
▲领土分割
罗马尼亚无力反抗,北布科维纳和南比萨拉比亚被并入乌克兰加盟共和国。比萨拉比亚大部与摩尔达维亚合并,升级为苏联一级加盟共和国。
1940年8月,摩尔多瓦最高苏维埃决定普及俄语教育,摩语书写方式也由拉丁字母改为基里尔(俄文) 字母。苏联有意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掌握俄语,使摩语向俄语靠拢。
德国入侵苏联后,罗马尼亚为了夺回领土,选择与德国结盟。但罗马尼亚显然站错了队,随着苏联对德国展开反击,罗马尼亚本土也被苏联占领。二战结束后,罗马尼亚成为苏联领导下的苏东集团的成员,而比萨拉比亚作为战利品,继续被苏联控制。
▲苏德战争
冷战期间,罗马尼亚不敢在领土问题上同苏联发生直接对抗,但这并不意味着罗马尼亚就此放弃了比萨拉比亚。在罗马尼亚的官方表述中,自始至终称摩尔多瓦人的语言为罗马尼亚语。
苏联则实行了咄咄逼人的语言政策,在摩尔多瓦推广俄语教育并限制摩尔多瓦语的发展。
1941年,摩尔多瓦首府基希讷乌有摩语学校33所,到1952年全市仅剩1所摩语学校。苏联意图借此试图培植一种微妙的、本土化的摩尔多瓦民族身份,以保障苏联西部边界的安全。
▲罗马尼亚语分布区
为瓦解民众对罗马尼亚民族的认同,苏联向摩尔多瓦人灌输“摩尔多瓦语不是罗马尼亚语,摩尔多瓦人也不是罗马尼亚人”的思想,并强制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摩语,凸显其与罗语的差异。这些政策激起了摩尔多瓦文化界的强烈不满。
摩、罗两国学界一致认为,“摩语”并不具备作为一门独立语言的基本特征,它只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名称,所谓摩语不过是“用俄文书写的罗语”。
▲冷战对抗
摩尔多瓦科学院将摩语看作罗语的一种次方言,罗马尼亚科学院编纂的《罗马尼亚语百科全书》则指出,摩语是苏联为分化罗马尼亚民族而提出的虚假概念,毫无科学依据。
苏联与罗马尼亚就此问题展开长时间论战,这场“口水战争”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
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因实力衰退放松了对各加盟共和国语言政策的控制。1989年8月,摩最高苏维埃通过《国语法》,规定摩语为国语,俄语为族际交际语。
但这部法律沿用了“摩尔多瓦语”的称谓,为该国独立后长达20多年的国语名称之争埋下了隐患。
▲摩尔多瓦是苏联境内较小的加盟共和国
三、脱俄入欧
80年代末开始,波兰、罗马尼亚等苏东集团国家相继发生了政权更迭。苏东剧变的同时,苏联对加盟共和国的控制力不断下降。
1990年,摩尔达维亚加盟共和国根据罗马尼亚语的发音,将国名更改为摩尔多瓦。同时采用了和罗马尼亚完全相同的国旗和国歌。1991年8月,摩尔多瓦宣布独立,当年年底,苏联宣告解体。
▲东欧剧变
摩尔多瓦独立之初曾实行激进的“去俄罗斯化”政策,积极向罗马尼亚靠拢。作为民族统一纽带的语言,再次被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摩尔多瓦的亲欧派试图与罗马尼亚合并,可这遭到了亲俄派的抵制,仍有大批民众认为应当保留摩尔多瓦人的身份,合并之事不了了之。
在摩尔多瓦的《独立宣言》中,将“用拉丁字母书写的罗马尼亚语”确立为国语。此举引发了摩境内俄族民众的不满。
摩尔多瓦独立时总人口430万,其中俄族为56.2万,占比13%。摩境内俄族大都居住在城市中,因历史因素,他们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或技术工人,对摩经济发挥着重要影响。
▲独立时摩尔多瓦族群分布
俄族对摩政府语言政策的抵制造成了摩尔多瓦的分裂,俄族聚居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更是在俄罗斯驻军的支持下割据自立。俄罗斯不想丧失对摩尔多瓦的控制,也对其施加了政治和经济压力。
▲德左地区
为此,1994年摩尔多瓦的新《宪法》中沿用了苏联时期的提法,规定国语为“基于拉丁字母书写的摩尔多瓦语”,导致《宪法》和《独立宣言》这两部具有基本法性质的文件在国语名称表述上出现分歧。摩尔多瓦国歌也从《醒来吧,罗马尼亚》改为了《我们的语言》。
此后20余年,摩尔多瓦国语命名被打上政治烙印,成为“亲俄”与“亲欧”两大阵营的标签。凡称其为摩语者皆为“亲俄派”,称其为罗语者则为“亲欧派”。
▲摩尔多瓦国旗使用罗马尼亚国旗底色
2001至2009年,执政的摩尔多瓦亲俄政党不仅坚称国语为摩语,同时积极为俄语谋求“第二国语”地位。
苏东集团崩解后,罗马尼亚迅速投入西方怀抱,并且在摩尔多瓦问题上频频出击。其国内也有一股强大呼声,要求实现罗摩两国合并。
▲支持统一的民众
让摩尔多瓦承认自己是罗马尼亚人,讲的是罗马尼亚语是统一的第一步。进入21世纪,罗马尼亚的国力有了提升,与俄罗斯围绕摩尔多瓦的博弈日趋激烈。
罗马尼亚首先完善了本国的语言类立法,明确了罗马尼亚语的国语地位、优化增强了罗马尼亚语教育体系,同时设立了“罗马尼亚语日”。
罗马尼亚加大对摩尔多瓦的援助投入,大量罗马尼亚资助的媒体在摩尔多瓦扎根,不断宣传摩尔多瓦人讲的是罗马尼亚语,每当“罗马尼亚语日”,大批支持罗摩统一的摩尔多瓦人也会上街庆祝。
▲同根的两国
2007年罗马尼亚加入欧盟后,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返观摩尔多瓦,国土狭小、经济结构单一,集聚电力等部门的德涅斯特河左岸还割据自立,摩尔多瓦经济排在欧洲末流。
为了增强摩尔多瓦人的统一认同感,罗马尼亚专门制定《国籍法》,在1940年之前的罗马尼亚统治时期就居住在摩尔多瓦的居民,凡会说罗马尼亚语(摩语),就能获得罗马尼亚国籍。
按罗马尼亚的要求,绝大多数摩尔多瓦人都符合申请国籍的标准。
相对发达的经济确实吸引了大批摩尔多瓦人申领罗马尼亚国籍,至2022年已有超过60万摩尔多瓦人同时保有罗马尼亚国籍,占摩总人口近20%,其中不乏大批摩尔多瓦亲欧派议员。
▲罗摩外交互动
亲欧派在摩政治生活中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国语名称问题也被旧事重提。2013年12月,摩宪法法院终审裁定:
“《独立宣言》 中相关条款的法律效力高于《宪法》 ……国语应命名为罗马尼亚语”。
这一裁决确认了罗语的国语地位,标志着亲欧派的一次重大胜利。随后摩总统府、议会、外交部、教育部等官方机构的主页上, 也统一将语言代码从MD (摩语) 改为RO (罗语) 。
▲摩尔多瓦总统府
可到了2016年,摩社会主义者党主席多东就任总统后,亲俄派再次占据上风。在他就任当天,总统府官网上的语言缩写就从RO改回了MD。
多东本人也多次明确表示本国官方语言是摩尔多瓦语,并谴责罗马尼亚在语言名称问题上干涉摩尔多瓦内政。